自我2016年偶然得到一次去北大学习的机会以来,我还时常想念北大的校园。对我这样的追求知识、热爱通识教育的狂热份子来说,即便北大只是我生活中如昙花般短暂的一瞬,也足够在我平凡而乏味的一生中掀起滔天的巨浪,让我在日复一日的消耗中仍然留有一丝清醒和对天真的渴望。不曾想,在今年的8月,我又一次幸运地获得了去北大学习的机会,而且,这次学习的课程设置更是全部远离我本来的专业,更加接近我对通识教育的偏爱和设想。又一次偶遇北大,我有了更加不同的感受。
首先是在课程上,这次我们学习的课程领域非常广阔,包罗万象。其中令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有四门,分别是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国际形势分析与国家安全、艺术欣赏。
我在去北大之前刚刚读完了吴军老师写的《智能时代》,对机器智能是如何改变传统产业并导致社会变革,从而催生新的产业这一现实状况有所了解,因此对课堂上老师描述的许多现象和思维变化都非常有共鸣,老师还在课间给我们播放了纪录片《穿衣革命》,帮助我们更加直观具体地理解机器智能是如何改变传统产业的。许多同学认为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不需要了解,我们只要会用就行了,但我认为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这件事所代表的并不只是改变本身,更重要的是,如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计算机时代的到来一样,它们即将带来巨大的颠覆性的变革,深刻地影响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产业结构,我们只有了解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才能更好地理解时代的发展趋势,找到未来可以努力的方向,更好地适应社会。说到底,没有人会希望自己被社会淘汰吧!(ps:作为科普的基础类读物,我非常推荐《智能时代》这本书)
中国文化的创新与发展的课程是王岳川老师给我们上的,他是季羡林先生的弟子,曾经在央视和喜马拉雅上开过一系列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这是这次学习中最令我影响深刻的一堂课。王岳川老师先用许多的图片和影视片段向我们展示了古代秦国在军事、经济、科技等各方面的强大,最后谈到秦国灭亡的原因从而引出文化的重要性,接着谈到了中国文化从自信走向自卑的变化历程,然后通过他的自身经验,给我们展示了世界各地对中国文化的偏见,最终谈到了中国的文化自信如何重建的问题。他还给我们细致地展示的中国书法艺术,给我们解释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王岳川老师说中国的汉字为什么成为四大古国文字中唯一没有死亡的文字,原因之一就在于汉字有一门艺术——叫做书法,书法成为了汉字与文言文的载体,使它们历经千年而不死,这使我感到一种震撼。我曾在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短暂沉迷于书法,在大学时选过书法选修课,在这一瞬间,我感觉到一丝冲动,很想分割出一把时间来细细体味书法的美好。另外,关于文化自信这个问题,近年来,我看到过一些文化倒退的现象,感觉到人们对文化的理解还是存在着一些偏差。随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迫在眉睫,好的文化类课程不仅能帮助我们认识和了解我们文化的本质,更能够为我们下一步的文化创新提供好的思路和根本立足点。王岳川老师的课程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窗口。
作为一名通识教育的偏好者,我用了很多方式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国外不同地区的现状、文化、音乐、思想等等,也花了很多时间来了解我们国家的一些历史、现状等等,从而对各地文化的起源、发展历程形成一个相对系统的认识,最后就发现中国文化的魅力仍然是非常顶尖的。我每天读英语文章,看英文小说,听意大利语的歌剧,看外国人做的一些视频,但我却更加仰视我自己的国家,因为换了一个视角,我看到了它更多的风景和闪光之处。因次,文化自信实现的根本还是在于全面的了解,正确的认识以及不卑不亢的态度。
国际形势分析与国家安全这个课程之所以让我印象比较深刻,主要有几个原因:首先,我一直在关注中美贸易战的问题,并且跟踪阅读了一些我认为相对可靠的信息收集和分析;同时,我还开始阅读有关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发展历程、问题所在、现状等的相关文章;除此之外,我还先后阅读了反映二战的小说《夜莺》、犹太少女安妮弗兰克写的《安妮日记》、严歌苓写的《寄居者》,读了许多一战、二战期间真实发生的故事,还去参观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北京的东交民巷……基于以上的铺垫,我对国际形势和国家安全的认识更加不同于以往,不再停留在书本之上,而且更能理解何以为家、理解和平的珍贵和国家强大的意义所在。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在回望历史,也在书写历史,更是在创造未来。
艺术欣赏这门课程,老师给我们介绍了中国的美学和西方的美学的不同境界,用了许多她亲自拍摄和保存的照片向我们展示了两种美学的区别,以及如何欣赏“美”,比如如何欣赏油画、雕塑、国画、如何判断它们的风格和时代等等……老师说我们的职业决定了我们常年接触社会的阴暗面,会积累负能量,非常需要艺术欣赏的帮助。的确如此,我在工作的这些年里一直沉迷于钢琴、声乐、古典音乐、歌剧等各种文学艺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们非常减压。这堂课不仅让我尽情地沉浸和享受不同的美学意境,也让我对审美、美学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课后,我在自己的想读书单上添加了许多与美学有关的书籍,如《中国美学史大纲》、《中国美术简史》、《艺术发展史》、《人间词话》、《温迪嬷嬷讲述回话的故事》……,我最近在读蒋勋的《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阅读这样的书籍,让我的整个心灵都变得柔软了,终于能够挣脱俗世的喧嚣,多得片刻的安宁。
除了课程之外,我还挤了一点时间去国家大剧院看了一场普契尼的歌剧、一场关于丝绸之路的舞剧,还去参观了国家博物馆。虽然都只是走马观花式的欣赏,但还是感觉到了首都北京非常浓郁且有一定深度的文化气息,也看到了许许多多跟我一样,对文化非常感兴趣,到了北京就拼命想要享受文化盛宴的人们。对于常年工作、生活在西南边陲十八线小县城的我来说,这种欣赏文化盛宴的机会显得奢侈而弥足珍贵。我在精神上是常年饥渴的,永远巴望着外出的机会,走不了的时候就拼命阅读,或者做一个彻底的网瘾少女。幸好网络还能解救我,天知道我对知识、文化和艺术有多么狂热!
高中的时候,我对自己的未来毫无规划,一无所知,不知道考一个好的大学究竟意味着什么。当我得到了两次在北大学习的机会后,我在知识结构和视野上都受到了很大的震撼,也终于体会到了北大顶级资源所带来的好处和个人努力的价值。考上一个好的大学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找到好工作这件事以外,更重要的是给你一个更好的视角,让你拥有更优秀的同伴,更顶级的学识以及更大的世界。北大之所以值得,学霸标签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它告诉你,有一个很大很精彩的世界,值得你竭尽全力去追寻。
假如我还能回到学生时代,我希望自己还能保有青春年少的狂妄,不知天高地厚地去试一试,比如摸一下北大的高度,这其中,一定会遇到无数想得到和想不到的风景,想一想就很棒啊!我在大学毕业之后不久,曾回母校给高中生们做分享。我当时就给同学们分享了《考拉小巫的英语日记》中考拉小巫在北大交换学习时所写的心得片段,用意就在于激起他们心中的“狂妄”,鼓励他们去追求自己不敢想象的东西,因为那是我所理解的真正的青春。也许他们并不能真正理解我的意图,因为他们还那么年轻,很多人就像当年的我一样,追求知识,却不懂背后真正的意义所在,但我想,如果在那上百颗青春雀跃的心灵中,我的分享能够溅起一丝涟漪,也不失为一种价值了。
这次去北大学习,我没赶上开学,大一的学生被拉到外面的基地去军训,其他年级只有少量学生待在学校,大多数是留学生。校园正在装修,到处都被围住了,像一个灰突突的大工地,博雅塔遮上了绿色的防护网,校园小卖部踪迹全无,卖关东煮的大叔也不见了,我还在学校里迷了路,百年大讲堂的音乐会还不能听,讲座也屈指可数,这些不足之处使得我略为失望。不过,每天早起找教室上课,在学校里吃大碗凉面,排队买豆浆和大饼、中午来一杯绿豆汤解暑,还是让我有一种还在学生时代的错觉,仿佛未来才刚刚开始,如果这是一个梦,请别让我醒来。
2016年,我第一次偶遇北大时,妹妹天鸽还没有参加中国高考,那时她的梦校是北大,我买了许多的纪念品,写了一些话,从北大发快递寄给她,那时,我自己还在工作的泥淖中苦苦挣扎。2019年,我第二次偶遇北大时,妹妹天鸽已经经历了中国高考和美国高考,成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大二的学生了,而我的生活也发生了许多变化,心智也变得更加成熟了。我们的人生都变得更加不同了。
写到这里不免感叹时光飞逝,唏嘘自己的人生半数已定,不能再更改之伤感。但作为一个理性的大人,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活在当下,只争朝夕!
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