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很长时间以前看了电影《黄金时代》,就一直想拜读萧红的代表作《呼兰河传》,惭愧,如此有名的著作却真是没读过!直到有一天终于翻开,看到《火烧云》那一节,才知道我们在小学里学过背过的这篇课文竟然就是节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现在孩子们的课本,都会注明作者和出处,我们那时候却似乎是没有的,否则我不可能没有印象啊!
看书我喜欢关注作者的写作背景,想知道他/她为什么写这个、为什么这么写。《呼兰河传》写于作者萧红历经逃婚、生活无助、萧军护花、婚变又嫁给懦弱的端木之后,她已经渡过了和第一任丈夫萧军互相扶助关爱的时期,在颠沛流离、饥寒交迫乃至病痛凄苦和孤独哀伤中完成此作,所以通篇交织着祖父的善良温暖与旁人的愚昧无情。
萧红31岁便撒手人寰,短暂的生命伴随着无尽的苦难,贫病交加,食不果腹,时常是“饿得恨不得当小偷”,问“桌子能吃吗?草褥子能吃吗?”,所以她写那些下层人能描绘得那么生动形象却又满带着同情。
里面有个“小团圆媳妇”,我看到这几个字,就不禁怀疑“团圆”是“童养”的变音,起源于我那不识字的娘把“九九艳阳天”听成“九九鸳鸯天”。“小团圆媳妇”是最可怜的,12岁到婆家时还是活泼开朗的,最后被活活折磨死,只有对折磨死她的这一家人,萧红是带着恨的,所以写了这一家最后家破人亡的结局。
突然感觉萧红写《呼兰河传》与曹雪芹著《红楼梦》有几分相似,都是经历过富贵安逸之后又艰难困苦,再回头去带着深深的回忆用淡淡的笔触记录下曾经的过往,满是悲悯。没想到读完之后看到其他评述,发现萧红弥留之际曾留下遗言:“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 身先死,不甘,不甘。”那么,是我的理解凑巧了,还是确实如此?
曹雪芹晚年穷困潦倒中回忆自己青春年少的时光,写下《西江月》,记得小时候课堂上老师讲评此词时似乎说的是以封建卫道士的口吻对宝玉进行“批判”,其实是曹雪芹对宝玉的赞美,所谓“正话反说”;但现在品读起来,却感觉更多的是曹雪芹在对自己人生经历的反思、是面对家破人亡病困交加时却自感“于国于家无望”的凄凉。既有无奈的悲悲切切,又有自傲的孤芳自赏,成就了《红楼梦》那深邃浩瀚的情感世界。而萧红经历了童年无忧无虑的温暖、青年狂野不羁的反叛,到婚后遮风挡雨变成风雨的情感打击,当她再回忆给予她最多温暖的“呼兰河”,更让人觉得好凄惨……
附:红楼梦《西江月》 二首
一
无故寻愁觅恨,
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
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庶务,
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
那管世人诽谤!
二
富贵不知乐业,
贫穷难耐凄凉;
可怜辜负好时光,
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
古今不肖无双;
寄言纨裤与膏梁:
莫效此儿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