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兴蓉《下辈子还教书》读书笔记 - 草稿

一开始读这本书,心里一直有种痛在蔓延,读到一半,我似乎找到了努力的方向,最终,我决定做一个有尊严的老师。

1.老师,你是知识分子吗?

我的回答:不是。我没有细读过经典,没有发表过文章,更没有出过书。甚至连个应用文都写不好,有时候还会出现知识性的错误。我这种状况还配得上语文老师的称号吗?

语文老师的人文素质决定着全民族的人文素质。一代一代的人从语文老师的手下经过,造就了语文老师特殊的文化枢纽地位。其地位之重要,绝非诗人、作家、艺术家和一般社会学家所能相提并论的!

怎么补救?

蔡兴蓉老师说:“亡羊补牢。青年读少年该读的书,中年读青年该读的书”。

从今年起,我已步入了中年人的行列。幸运的是我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我决定像蔡兴蓉老师一样亡羊补牢。我不能让我现在的学生像我这样遗憾一辈子。这一学期,我决定和我现在的学生一起读经典,读老子的《道德经》。中年读青少年该读的书。

蔡兴蓉老师有一个发现:只要跟他学过《论语》《道德经》的孩子,理解起唐诗宋词和古典散文来简直“小菜一碟”,因为这些东西无非是传统文化在艺术上的体现,或者说,传统文化正是所有中国诗词和散文的钥匙。宅在家里的这两天,我已经从樊登上购买了《道德经》和《论语》讲读课,书去年冬天已购买。

2020,从诵读经典开始我的读书成长之路。希望我在有生之年能成为一名真正的语文老师,做个知识分子。

2.老师,你真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教育教学了吗?

我的回答:没有。

课堂是什么?

课堂有着更加明确的目的性,就是将知识、文化和精神统一起来。

蔡老师用“疑”字举例说明课堂的内涵:

“疑”是怀疑和拿不定主意的意思,这是知识;“疑”的左半边是匕首和剑,右半边是矛的上部和走的下部,表示敌人拿着匕首和剑来了,当事人不知道是挺矛反抗好还是拔腿逃跑好,这是“疑”的来历,是文化;如果当事人就是你,这战争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你跑还是不跑,则涉及人生观和价值判断,这就是精神了。

于永正老师讲儿童的语文。他的课堂,是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备课标,备教材,备学情,每一节课都是将知识、文化与精神统一起来的。我们学校让所有小学语文老师研读于老师的课例,读于老师的著作,真正是最明智的做法。

以前的我,乃庸师也;以后的我,向明亮那方行进,做一名名副其实的明师。

3.老师,你是不是学生怕什么,你就教什么;学生怎样怕,你就怎样教?

我的回答:是的。

学生不喜欢写作业,我就故意多布置一点儿;学生不喜欢老师占课,我却在考试前拼命占课,一天上八节课都不嫌累。从来没有考虑过学生的感受,从来没有想过这样做有效吗?学生怕了,他还接受吗?为什么学困生越来越多,因为他们对老师说的话都屏蔽了,而我们还在不厌其烦,搞疲劳战术。真是悲哀。

现在想起来胆战心惊:半生一直在做无用功,甚至在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却沾沾自喜。美其名曰:一切为了学生。却忘了学生经常劝我:老师,你累不累?你别占课了,休息休息;老师,你少布置点儿作业,我们周末还要上好几个特长班呢!我总是置若罔闻。

从现在起,我要改变自己的思维,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考虑,向于永正老师学习,向雷夫学习,做一个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的老师。

4.老师,是不是学生的头垂得越低,学生越对你恐惧,你越有成就感?

我的回答:是的。

曾经的我眼里容不得沙子,只要学生犯一点小错,就上纲上线,直到学生把头低过肩膀为止,挨批结束还得写一份检查。有时甚至占用正常的语文授课时间,牺牲全班学生的学习时间。天天板着张脸,时不时对学生发火。记得有位学生这样劝我:“老师,别生气了,天天发火,脸上容易长皱纹,老得快。”

还有位学生说:“老师,你除了生气发火,还会干什么?”是呀,为啥生气?为啥发火?办法少,读书少,懂得少,以为这样做学生就会听老师的话。学生对老师低眉顺眼,老师就觉得特别有成就感,以为学生是尊重老师。真是大错特错。

每天批评学生,学生照样犯错。如果我们每天都夸赞学生呢,他还好意思犯错吗?如果我们在地里种上庄稼,还会长杂草吗?汪曾褀说得好:“一个看得懂齐白石的画和听得懂柴可夫斯基音乐的人,是不大可能搞打砸抢的。”

有爱就有办法。斯科特·派克有句话说得好:“爱是通过完善自己来完善他人。”鲜花给人以芬芳,是因为首先她自己芬芳;小草给人以翠绿,是因为首先她自己翠绿。这就是一种境界。

焦校推荐的蔡兴蓉老师的《下辈子还教书》,让我回过头来看自己,重新审视自己曾经的教学历程,再看蔡老师的所思所行,思考自己今后的教学之路,寻找新的师道尊严,完善自我,提升人生境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