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是相互激情是相互的(之一)
在上《山坡羊﹒潼关怀古》时,有个学生突然提出问题:“老师,我认为最后一句‘亡,百姓苦’改为‘亡,百姓怒’较好。因为国家都亡了,百姓应该愤怒呀!”我听了以后不由吃了一惊,也有一份惊喜,我顿时来了兴趣。我就势提出疑问:古人在书法还是在写诗最忌讳的是反复,为什么在这里运用的反复两个苦呢?王雪同学提出的是不是很有道理呀?就此让学生展开讨论,我也参与其中。另我更吃惊的现象发生了,同学们引典据证,争得面红耳赤,这种大胆的尝试让我的思维更活跃了。两个苦字,虽看是重复,但更重在后者,作者强调的是后者。正是这个“苦”字把作者的心情表现出来了。通过辩论,这句名句学生已经分析得淋漓尽致,我的内心更是激情澎湃。此刻,我感受到学生对我的启发也很大。上课的灵感也是突涌,妙语连珠。这份激情是学生给的,我们也是相互的。我真正体会到学习是相互的了,这首诗教了这么多遍,从来没有理解的这样深刻,而这一切是来源于学生,不是教参,也不是课外阅读。这让我感觉到我和学生一样成为学习的主人,一样进入角色。由老师的讲解变为学生是主人,老师是引导者,可是是不是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我不仅反问了,这还需要我去尝试和努力,也许有的课是需要我们参与的,也许有的课是需要我们引导的。
激情是相互的(之二)
有时,我上课发现我慷慨激昂,学生却反应不大,我就开始沉思了:为什么,为什么激情是单方面的呢?我开始反思,是课堂环节设计时考虑太少,而总考虑自己的教法了?我更应该考虑学生,把自己放低,蹲下来和学生一起学习,这样才可能调动学生的激情。
我不由的又想起“三八”妇女节时,那天我把学生家长请来和我们一起过“三八”,上综合性活动“献给母亲的歌”时,学生表演的小品真实,结合实际,女孩子离家出走了,当妈妈千辛万苦把她找回来,满头的白发互相拥抱的时候,他们再台上哭,下面的学生在台下也哭了,有的学生动情讲妈妈的故事的时候说自己的母亲时不由得也是哭着说着。那一刻我也感动了,声音有些变了,眼睛湿润了,感情到位了,激情也就出来了。因为那一课我也想到了我的母亲,那一刻,我不再觉得我是老师,而真正进入角色为演员了。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激情来感染我最后达到真正的高潮,最后是互相感染呢?我陷入了深思,这也许不是一天两天能解决的,也不是那个环节就能解决的,关键是用心吧。
激情是相互的(之三)
上完《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我更加感觉到我需要激情去上课,但我更需要学生用激情来配合,因为只有在那种激情下,我的灵感才会不断涌出。在上这一课时,我把重点放在了指导学生朗读作者忧患意识的某些句子上。学生朗读的很动情,让我更加动情。在指导最后一句时,我不由得让学生举起自己的双手发出号召“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把这一动作加上,学生的感情一下子就出来了。这种效果是我所没想到的。这让我越来越感觉到激情在课堂上的重要性。在上《海燕》的时候当读到“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我又让学生把双手举起来,感受作者的勇敢乐观的精神和号召力。也许有的人会认为我有点夸张,有必要那样做吗,我也曾迷茫过,想这是不是花样,华而不实,但在上《雷电颂》的时候我们观看了一个视频朗诵,朗诵者不是在简单的朗诵,而是表演,在背诵到最后一段“毁灭,毁灭,毁灭呀!”的时候他激情澎湃,双手也是高高举起,这时候产生的震撼力,不是能用语言表达的,这时候就得用肢体语言表达了。学生看了也是激情澎湃呀,所以我想我的这样设计就不多余吧。
我们的语文老师经常是一个老夫子的形象出现的,时间长了,学生没了激情,老师也没了激情。再加上语文的成效性需要很久才能反应出来,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我们失去了阵地,失去了很多。我们更失去了激情,失去了感染力。这可是我们的国语呀!是最富有的语言和文字呀!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把它上成最具有感情的课,用激情去教,用热爱去教,而不是用麻木去教。用自己的一颗心去教,这样我收获的就不仅仅是学生的成绩,更多的是意想不到的惊喜,同时从学生身上得到很多启迪,互相感染。也许我不可能让每一节课都充满感情,面对生动的课本,感人的故事,我不希望再看见学生麻木的表情,而应该看到的是闪亮的眼睛,求知的眼睛。这不仅需要我讲授知识,更需要我用激情,再用激情,让每一节课都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