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一道铁闸门,穿过长长的一节水泥路,来到一座光秃秃的宿舍楼前,大大小小的行李安顿到四楼,我目送着亲人远去的背影,一路哭着返回宿舍。
脑海里一个强烈的声音:我要回去!我要回去复读!我要重新再考一次!
我也知道在报考的时候,我的分数线已经列到了第四档,我也知道在不多的学校里面,我的选择也不会有多大意义,我也并没怀有多高的期望,但是真的面对它的时候,我还是陷入深深的失望之中。
人们往往批判以貌取人,但我敢说,对于一所大学来说,只能以貌取人!
校园的面貌真的决定了一个学校的层级。
学校最漂亮的楼的是教师宿舍,学校最破的楼是图书馆,直至今天,记忆中的母校,我寻不出一点美丽的地方。
上大学的第一周,我就是在这种矛盾纠结中度过的,真的想回头再复读一年,可是想想高中生活的痛苦,再想想家人的期望,还有入学时所费的周折,我还是忍了下来。
真正走入大学生活,事实证明,末流大学的学习气氛比校貌更糟糕。
八九十个人在四楼的一个教室里上大课,所开设的五六门课,除了一个女老师开的现代文学课,我听起来还不错,剩下课程,即使你很认真地听,也实在是听不进去。
记得很清楚,有一个教现代汉语的教授,基本上是照本宣科,他的课没有几个人不逃的。
学校里的好多课程,没有专门的教师,好多是从本市其他学校里聘请的,有一个本市里的本科院校老师,晚上给我们上课,受到了大家的追捧,我当时很羡慕那个学校里的学生。老师好不好,学生是最有发言权的。
不过,也不能全怪老师。进入这所大学的学生,没有几个真正爱学习的,大多数人都在忙着看电影啊,谈朋友啊,或者周末的时候约着去玩啊,好像玩儿才是大学的主题课。
曾经一段时间,我也感到很自卑,觉得自己不会玩,好像对这些玩的东西也不怎么感兴趣。
跟着宿舍的人到电影院赶了一次夜场,那一个星期我都没过来劲儿,从此之后,我再也不去了。
女孩子最喜欢讨论八卦,没过两个月,大多室友忙碌起来,因为她们交了朋友。
我除了上课,就是读书,曾经给自己定下目标,按照中外文学史的发展,从诗经到宋词,从现代文学到当代文学,从《浮士德》到《变形记》,凡是在图书馆里能借到的书,我都认真地读一读。
两年的大学生活,读书是留在脑海里最多的记忆。深夜里,宿舍走廊下,我捧着《乱世佳人》;春日暖阳下,公园角落里,我埋头于梁晓声的散文。
写日记成了我每天的必修课,偶尔也写上几篇文章投稿,最高光的时刻,我把一篇文章投给了河南广播电台的一个读书栏目,稿子展播了,一个军校的男孩子为此写信给我,也许是自卑,也许是那个时候我要毕业了,实在没心情和他进行一场书信上的来往。现在想来,那是我大学唯一一次谈恋爱的机会,可惜也错过了。
一个班里的学生没有几个学习的,所以对我这样的学习者,没有哪个人是在意的,只有在快到考试的时候,好多人向我借笔记。
上大学的两年,每次考试,我的各科成绩都很好,毕业时被选为优秀学生,我所写的毕业论文也被评为优秀,参与了全系的答辩。
但这并不能代表什么,我周围的老师、同学根本不看重这一点,好成绩不能给我带来什么样的荣耀和机会。
和我同在一个城市的一个高中女同学,她在另一所省内的一所重点一本学校里。有一个周末,我去她的学校,我看到校园的路上,一些学生匆匆地走着,边走边听英语。到了同学的宿舍,聊了一会儿天,我发现她们谈论最多的还是学习。后来我那个女同学大四的时候,由于在校成绩优秀,被推荐到西安读研究生。
其实,我也有这种深造的愿望,可周围有哪些人会谈论这些事呢?我竟然还想着,等毕业了两年之后再去考研,而对研究生考试的一切信息,我一无所知,因为大家都不会谈论这些问题,更不会想这些问题。
事实证明,如果我在大学期间,周围有这样的学习氛围,如果在大学期间,稍微有一个老师对我们做过引领,如果有哪个同学给我提一提,那么我想我是一定能够考上研究生的。
如今,回望我的大学,总有一种不堪回首之叹,也许我这个人就是属于那种容易受环境影响的吧。可是,又有几人不受外界影响?尤其是人在年轻的时候,你处在一个怎样的环境,决定了你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因此,从我的经历来看,上大学不一定很重要,但上一个好的大学非常重要。
不仅仅是这个学校的名声,更在于你会遇到一群怎样的同学,遇到一群怎样的老师,他们会带领你走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作家柳青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比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孩子,年轻就是你现在最大的资本,去尝试各种可能吧,全力以赴,不负韶华,无论山再高,路再长,得一寸便有一寸的欢喜,回头望去,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我也会全力以赴,与你一起共赴星辰大海。
202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