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身几乎没有任何价值,阅读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选择,选择之后的行动才有价值。
不难看出,知道信息点是最浅的层次,完整、深入的学习包括关联和行动。新学的知识点是孤立的,不管这个新知识让人多惊醒,使人多震撼,若是无法与现有的知识发生足够多的关联,它就是无效的知识,变不成你的。
人类大脑的学习原理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大脑神经细胞建立链接的过程。通过大量的重复工作,大脑中两个或者多个原本并不关联的神经元经过反复刺激产生了强关联。
绝大多数人习惯以孤立的思维看待事物,喜欢花大量的时间收集与占有信息,而另一批先行者则更喜欢拨弄信息之间的关联,从而在不知不觉间变的聪明起来。
说到关联,我不得不提到知识这个词,知识的关联才是你进步的底层逻辑,什么是知识呢?如果知识不太有牵扯到具体的得失,只能算作智力游戏。只有在局势不明朗,没有人告诉你该怎么办,而错误的判断又会导致一些不良的后果时,你要是能因为有知识而敢于拿一个主意,这才算是真有知识。
知识能够帮助你做实际决策的时候,它才是你的知识。知识是能够解决问题的工具,当知识是你决策的关键因素时,而你恰好拥有它,那就是你的知识。
所以,个人成长的目的不是“知道和理解”,而是“判断与选择”。真正的知识不是你知道了它,而是能够运用它帮助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解决实际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怎么学习“真正的知识”成了关键,答案是只学习让自己触动的。
在阅读中,一个理论,一个案例,甚至是一句话。只要它能够真正触动到了你。并能让你发生真实的改变,那就值了。至于其他的,不要在意形式上的完美,是不是梳理作者的知识框架跟你现在所得,没有一点关系,甚至白白浪费自己的时间。
知识也是一种能力,同样遵循这个原理:处于知识圈边缘的知识与我们的实际需求贴合得最紧密。因此也更容易让我们产生触动,进而与现有的知识进行关联。而他人的知识体系中很多知识,纵使再有道理,如果距离我们的认识或需求太远,就相当于处在学习的困难区。
我们不需要算盘掌握他人的知识体系,只是要掌握那些最触动自己,离自己需求最近的知识。这就是拾贝壳。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然后把自己认为的那个东西内化到自己身上。
“触动碎片”能够与自身紧密结合,慢慢变成自己的一部分,最终织出一张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
有了触动,学习的机会就来了!触动是最好的筛选器。当然,仅仅触动还不够。
当一个新知识靠近我们认知圈边缘的时候,触动产生了。但触动产生并不意味着连接紧密。如果不及时强化,新的触动点很可能停留一段时间以后又“飞走了”。为了留住它,让它成为自己体系的一部分,就得想办法和它发生关系,产生连接。
用自己的知识体系解锁新的技能,熟悉到一定程度这个过程就是内化,长在自己身体里,就像吃东西,吃进去就是自己的了。方法有三。
一是用自己的需要解释知识,这个会促使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对新的知识做出反应。
二是在需要的时候能够顺利提取知识,提取不出来的知识就是伪触动。
三是在生活中能够经常练习或使用这些知识。因为实践是产生强关联的终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