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名的“三杨之一”的重臣杨士奇曾预言:“此人是难得之奇才,将来必成栋梁!我是为国家升迁他而已!”
一语成谶,多年后,在国家危机之时,他站出来了,挑起了拯救国家的使命。
历史经验证明:阉党专权,宦官当政,是一个王朝哀败的开始。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明英宗朱祁镇不顾大臣们的反对,一意孤行。
他在太监王振的盅惑下带领二十多万大军去攻打瓦刺,结果在北平不远的士木堡,被瓦刺也先强捍的军队打的落花流水,四处流窜。
这场战争的最后结果是皇帝被俘,大明二十多万军队及高级将令全部覆没,明朝即将遭遇灭顶之灾。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士木堡之变。”
噩耗传来,朝延上下乱成一团,哭的哭,叫的叫,人心惶惶……。
有钱的人准备逃离,怕死的大臣主张南迁,投降派准备求和,代理皇帝朱祁钰一时没有了主意。
此时,一人站了出来,打破了消沉的气氛,给绝望的大臣们带来了希望的曙光。
只见他大吼一声“建议南迁之人,该杀!”掷地有声,发声者是兵部待郎于谦。
接着于谦分析了当前的局势,告诉大臣们说:“京城,是天下的根本,如果就此迁都,大势必然不可挽回!难道诸位忘了宋朝南渡的事情吗?”
这时一批有民族正义感的人站出来公开支持于谦,主战派终于打动了朱祁钰,坚定了他抵抗到底的决心。
于是,代理皇帝朱祁钰把保卫北京城的重任交给了他。
于谦是一个集智慧并有胆略又清廉的英雄。他1398年出生在浙江一个普通的家庭。
少年时,他十分上进,刻苦读书。不但学习四书五经,还特别喜欢阅读兵法等课外书籍,崇拜民族英雄文天祥。
青年时,乡试中举,京城会试考中进士,并任命为御史。32岁时任为兵部右侍郎,后来又到地方任官多年。
多年的历练成就了于谦是一个文武奇才,遇到最棘手的问题到了他手上都能迎刃轻松地解决。
当时的北平,军事力量非常薄弱,士木堡战役使明朝最强的军队都消灭了,留城守都城的都是一些老幼伤员。
为了保卫京城,于谦从外地调兵进京,并命令所有进京的官兵必须到通州自带粮食进京,这样就解决了京城粮食不足的问题,为战争的胜利赢得了物资力量。
两个月后,瓦刺大军一路攻关克城,风尘扑扑,气势凶凶地逼近了北平城,企图一举攻破北平城,推翻明朝统治,恢复大元江山。
此时身负天下重任的于谦,召开了大战前的动员大会,并布置了作战方案。
他下达了世上最严令的守门令,北平九个大门,划分责任由八个将军守卫,任务最重要且正面对也先大军的德胜门于谦自己亲自守卫。
最后,于谦下了最残酷的一道命令:“大军开战之日,众将率军出城之后,立即关闭九门,有敢擅自放入城者立斩!”
这是一场关系着国家命运的战争,如果失败,明朝的江山必然不保,大明的历史即将改写了。
只能胜,不能输!
面对瓦刺土兵的到来,满腔怒火报仇血恨的明军抽出腰刀杀向敌人,瓦刺军一触即溃,死伤无数。
不久,瓦刺军又改变战术,集中骑兵力攻打德胜门。谁知,瓦刺军又中了明军在民居中的伏击。明军发扬地道战的优势,从民居的各个方向射击瓦刺骑兵。
瓦刺军一次又一次进攻,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
一个多月的时间,几万瓦刺军被打得溃不成军,狼狈不堪,带着剩下的残军撤回了老家。
至此,北京保卫战以明军胜利结束。
北京保卫战是决定明朝生死存亡的一次战役。如果此战失败,中国的历史将会改写,蒙古元朝就会卷土重来。
于谦,帝国命运的拯救者。当国家面临灭顶之灾时,他挺身而出,担当重任,救国家于危难中,是真正的大英雄,民族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