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我听见了沉寂/正是那我内心中的沉寂/在渴望一个嗓音的回声/在渴望树叶间的一种运动/以及那转动其闪耀的背/又张着嘴巴入睡的懒散大海。"
早课抄了芬兰诗人波· 卡佩兰的诗歌《我内心中的沉寂》。保持一种沉寂的状态,在这沉寂之中做自己想做的事儿,比如读一本书,品一杯茶,想一件事儿,或者什么不读书,不喝茶,也不想事儿,只是一个人发呆。我喜欢独处,独处能给人以更多的自由,可以让人摘下假面、卸下伪装,活成一个真正的自己。
今天是丁酉鸡年正月十四,明年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了。早晨起来,看窗外飘着轻雪,便觉得这才是真正过年过节的感觉。五十多年来,第一次离开家乡,在南方过的年,也许是天气原因,也许还有别的原因,最重要的是没能跟家人们一起,所以根本没有感觉到是在过年。小时候盼着过年,进了腊月就搬着指头数着日子,先过生日,然后是腊七腊八,再就是小年,过了小年,年就到了。小时候年是什么?是新衣服,是冻秋梨,是花花绿绿的糖果,是拆开来放的一联联小鞭,是除夕夜的饺子年夜饭,是大年初一的压岁钱,是从大年初二开始的窜门走亲戚,是喧天的锣鼓热闹的秧歌,是家家院子里高高的灯笼杆……然而现在这一切都没有了,不是年龄大了而是年味淡了,人情淡了……
昨天下午去学校,尖子生辅导。风很大,飘着小雪,天也很冷。高一高二的孩子在假期里应该做些什么,是背着书包到学校到老师家里补课吗?是宅在家里写海量的各科作业吗?这样的假期还能算做假期吗?我觉得高三假期上上课做做题是无可厚非的,毕竟再过一百多天就要高考了嘛。而高一高二的孩子真的应该在假期里做一些在学校想做又没有时间做或者说不敢做的事情,比如说读读书,看看电影电视剧,或者去旅行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我想起中学时看电影《大浪淘沙》,有一个桥断记得不甚清晰了,是一个渴望自由的青年画了一幅画,一只小鸟飞出鸟笼冲向天空。现在我也想把那幅画出来,不为别的,就是为了解开捆缚孩子们天性的那道道缰索!
跟孩子们交流,听孩子们说开学要检查背诵《道德经》的情况,我不知道为什么要背《道德经》,而且还是其中的《德经》部分。虽然老子《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但我总觉得有些滑稽,这就是弘扬传统文化吗?是演戏给别人看,还是真的想让从小学到高中的孩子在假期中都有所收益?也许把《道德经》定为全县中学生必背经典自有其目的和意义,但我总觉得意义寥寥,做秀的成分要远远大于实效的成分,与应试模式下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映照来看,着实是一个巨大的讽刺。
晚课刚刚抄完《诗经·国风·郑风·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风雨潇潇,鸡鸣膠膠。既见君子,云胡不瘳?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抄了《论语·里仁第四4·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抄了《易·系辞传下》: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动者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