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人体动态,算起来断断续续也两年多了,期间读过许多相关书籍,最出名的莫过于《伯里曼人体结构》、《向大师学绘画:如何默写人体》了。虽然记住了很多知识,但在动态上总感觉缺点什么。
直到前几天,为了降低大脑的负担,调整了绘画顺序。不再从“头”画起,先画胸腔盆腔,然后再摆放头、颈和四肢。一瞬间,零碎的记忆从各个角落交汇在一起涌向脑海。忽然觉得自己真笨,一直被飘忽不定的四肢困惑两年之久,而忽略了这么重要的东西。
记得最早学速写时,老师就讲过肢体语言,开心、失落、沉思…这些情感在画面上的呈现。那时的我只留意了四肢的张扬与收缩,完全忽略了躯干。
记得健身时,练腿、背、胸腹、肩、手臂,一周五天几乎所有的肌肉群被拆成一组一组,都围绕着躯干,我却视而不见。
打沙袋时,缩着脖子侧身弓背,仅仅是为了减少打击面。练习瑜伽时,很多后弯体式,老师一遍一遍的重复可以打开胸腔,让人觉得快乐,…
以上这些林林总总的内容仅仅作为知识,存放在大脑某处。直到落笔那一刻,思路才像被重新梳理了一遍。不再关心头是什么样子、身体怎么扭曲,什么重心、平衡、韵律都不重要。转而开始关注,我笔下这个动作是一个怎样的状态。防备状态下的人物,躯干自然会收在一起圆肩驼背,蓄力提防,眼睛关注周围。失落状态下的人物虽也圆肩驼背,但往往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中,不关心周遭环境。振奋的人也是圆肩驼背,但脖子会伸长,四肢也会略微张开给自己鼓劲。这些例子都是圆肩驼背,要说最有名例子,莫过于雕塑“沉思者”了。
往往听人说,运动会让人开心时,总会将“运动”与“玩”联系在一起,自然开心喽。可现在想一想,大部分运动都会伴随胸腔打开的动作。就像在玩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时,杀球那一刻总让人兴奋,瞧,胸腔打开。篮球,无论跳投还是上篮,瞧,胸腔打开。台球,抬头瞄准时,胸腔依然打开。唱歌、播音那不用说了,弹钢琴也要挺胸抬头…
想象一下,当你走在弥漫着花香的小路上,认谁都会情不自禁地放慢脚步,打开胸腔多吸两口。但在路过烟雾缭绕、焚烧垃圾的场所时,恐怕都会弓身,掩鼻屏息,匆匆而过吧。再想想伏案工作和上课写作业,嗯,圆肩驼背,要么对抗要么沉思。
无论什么动作,胸腔和盆腔这两个盒子的运动范围相当有限,无论扭曲还是俯仰,视角如何,总之这两个盒子确定之后,大脑的负载就会降低很多。这时就可以考虑韵律、平衡以及发力的情况去延展四肢就好。
说来说去又回到根本,无论做任何事,都不能被眼前纷纷扰扰的事物所迷惑。绘画,始终都是在透过现象去抓住本质,逐步的简化、降低难度,再不断细化的过程。
画过人体、动物的骨骼之后,更加认识到,人,应该时刻要保持谦卑,牢记自己是动物这一事实。很多时候,身体才占主导地位。愤怒的人,打开胸腔深呼吸,情绪就可以舒缓。同样,兴奋的人,圆肩驼背也会让他平静。不只是情绪这样,就拿拖延症来说也是如此。不想做某些事时,偶尔发作一下也无妨。一旦发现自己在纠结,“哎呀,我想做又不想做时”,那不如立刻行动,事后我们都知道做了也就做了,大脑并不会抗拒。
既然在绘画中已经知道了胸腔的重要性,那平时就应该多做一些打开心胸的动作,让自己开心快乐起来,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