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少看小成本的独立电影,因为放在这个时代,网络上流传着各种粗制滥造的“李鬼片”,往往做的是“挂羊头卖狗肉”的勾当。而根据这部电影的名字来看,也确实像是山寨片,总让人想起某部更有名的《我不是潘金莲》,但看过以后我才发觉,这部片子被人低估了。
故事的情节并不复杂,而且有着很明显的主线。男主狗剩是一个从小被遗弃的孤儿,幸亏有养父母的照顾,当他从少林寺学艺十年归来,就被养父下跪请求他代替干弟弟王毛去参军。他三番两次当逃兵,又卖身参军,只为了凑够三间大瓦房的钱来迎娶自己的干妹妹。当狗剩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迎娶了杏儿回家,然而只一晚,他回到家中,却发现等待自己的是养父母和爱人的死去。
《我不是王毛》同时具有商业片和艺术片的一些特征,首先它的剧情通俗易懂,故事性并不弱,很有看点。而在艺术性上,也有着具有强烈的风格感和创作者的个人表达,同时也有着强烈的戏剧性。比如说电影中放到狗剩第一次上战场的时候,因为没有经验,没听到撤退的指令。结果鬼子上来扫荡一圈,立马抹一脸灰,抱着死人,翻着白眼,装死才逃过一劫。第二次上战场的时候,狗剩却参加了伪军,结果连长居然还是之前的连长……然后又当了逃兵。不用说了,第三次参加新四军,连长还是那个连长,之前在战场上被自己一枪打偏了的政委却变成了自己的上级。这样颠覆性的剧情,使得电影在剧情上并不显得无聊,反而增加了戏剧性,有了更多的看点。因此尽管这部电影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喜剧,并没有很多商业片那样无厘头的剧情,但是在剧情一步步发展的同时,幽默也贯穿着剧情的绝大部分。
而题材上也本片逆着潮流来,选取了并不受欢迎的抗战剧。要知道,近些年,抗战片都是天雷滚滚的神剧剧情,这无疑是对着现代国产电影的一次重大挑战。
这部片子最特别的地方,要属它用一种特殊的黑白影像风格向大家呈现一个抗日题材的故事。尽管少了色彩、灯光之类的表现方式,但也因此更符合这个故事的基调,呈现出来的影调充满了荒诞和绝望的质感。这也使得整个故事中虽然偶有幽默搞笑的桥段,却始终被一种压抑的气氛所笼罩,不知何时会爆发。而在故事的最后,却难得一见的出现了本片中唯一的一次彩色。狗剩复仇成功,自己却也身受重伤倒在日本人的刺刀前,在意识朦胧之下,他居然出现了幻觉。他梦见自己这一切不过是一个梦,杏儿还是一个无忧无虑的玩着风车的小女孩,正对着他笑。而这片中唯一的美好,赋以彩色的表现,黑白的现实,彩色的梦,这使得现实显得更加的残酷。
而电影前面的故事朴实无华,力图在叙述中插入一种浓厚的喜剧色彩,仿佛给予主人公和观众希望,但后面当悲剧发生也就显得越加的沉重。前后的反差,强烈地凸显出故事整体的悲伤。影片结尾狗剩养父母一家惨死,而就连汉奸杨三儿也为了保护爱人倒在了日本人的刀下,给了我们强烈地震撼。这种黑色幽默的手法,和《驴得水》如出一辙,都是运用了机智的讽刺和辛辣的幽默,反映了一个严肃的主题,可以说是非常深刻。
而在主题上,《我不是王毛》也与《驴得水》有着似曾相识之处,都是反映了一种人与人之间互相不信任的状态。故事中,狗剩的养父为了让狗剩替自己的亲生儿子当替死鬼,答应了将杏儿嫁与狗剩,又多次阻挠,在接受狗剩抚恤金的时候更是没有流露出半点悲伤。狗剩在战场上缴获了几枚大洋,他有情有义地给旁边的人一枚,却被告发,反而被脱光了示众,只得抱紧自己蜷缩在角落里。狗剩的发小兼情敌杨三儿,不仅多次暗使阴谋诡计,最后居然为了报复狗剩,将日军引上门,导致狗剩养父母一家人惨死。
而就人物构造来说,各个角色都非常得有特点。狗剩在故事中的形象被刻画得非常真实。他不是什么赫赫有名的抗日英雄,也不怀揣着什么救国救民的雄心壮志。他会偷窥妹子上厕所,会去私藏金牙,就连三番两次的参军,也只不过是想挣够三座大宅的钱,好娶自己的干妹妹罢了。为此他甚至在现场上搜刮尸体,甘做逃兵。如果放在现在,他也不过是个天天累死累活地干活,想要买房子好结婚生子的普通小伙。这样的一个有血有肉的小人物,操着一口河南方言,怎能不让人沉浸其中,跨越历史的长河,产生代入感呢?因此,小人物更容易表现故事的主题。而就其他角色来看,也是各有特点。杏儿天真善良,王毛傻里傻气,狗剩的养父厚颜无耻,杨三儿阴险狡诈,都是形象非常饱满,在剧情上有着很强的推进作用。
可惜的是这部电影并没有更多的人发现,没有铺天盖地的宣传,悄无声息地上映几天,就以可怜的193万票房,惨淡收场,埋没在各种烂片之中。如果团队能够像开心麻花一样进行各种营销,票房赶上《驴得水》系列应该不成问题。幸运的是,在豆瓣上这部电影的好评率还是很高的,获得了7.8的高分。
但我想这部电影却值得所有的国产片导演学习。导演试图用这部电影告诉我们,真正优秀的电影,不是靠着大成本的制作和各种华丽的特效,更不是靠各种噱头的商业炒作,而是靠着扎实的剧情,细腻的表现,表现自己对于历史和现实深刻的思考。因此我觉得这部电影算是近年来国产片中难得的佳作,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