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女儿们的信第八十三封:关于传统文化二。
硕硕、畅畅你们好:
咱们继续《哲学与人生》这本书,今天咱们接着聊聊传统文化的话题。
已经停更了两个月,今天是你们两个都上学的第一天,我也再次开始给你们写信。突然间感觉很好,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去做一件事情,给人的感觉真好。我所做的事,只是一个父亲出于对孩子的爱,而做的发自内心的事情。没有任何的功利目的,不求索取的做一件事。单纯的只是付出,把我能想到的说给你们听。开篇为啥就跟你们聊这个,因为一旦当你带有强烈的目的做一件事,你大概率会被这件事所绑架。就像我这段时间想通过做短视频挣钱。一旦有了这样的想法,整个人都不好了。你会被拿捏的很难受,你需要顺从外在的规则,你需要改变自己去适应他人的需要。因为你想从他人那里得到一些东西,所以你就要牺牲和付出一些东西去交换。你会被这个过程所裹挟,失去自我。我不是在否定带有目的去做事。我只是不太喜欢这样的方式。或是说我不太适应这样的方式。我更喜欢的是《道德经》式的顺其自然。不去强求什么,我是什么样子,我就做我做的好的事情。不管我是什么样子,总是存在一个适合我的领域。所以你也就没有必要去强迫自己做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大不了降低欲望,多做一些等待罢了。就像是投资,如果你不是非要在短期内挣到大钱。你完全可以做配置,长期持有,赚经济正常增长的钱。这个钱是最确定的,虽然少,但长期坚持还是可以有很不错的收益的。
顺其自然就是遵守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律,不是强求外物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发展。就像投资,如果你想短期内挣大钱,你多少可能都是在破坏规则。而破坏规则的结果就是,你可能在不确定的将来受到反噬。能犯了错,而全身而退的人只是少数。
还是回到这本书,作者讲到了孔子的《论语》。虽然爸爸也读过几个《论语》的解读版本,但绝说不上了解他。我只是感觉孔子希望建立一种秩序。他想要恢复周礼,他认为周朝的礼仪是最好的。都说春秋无义战,在混乱的情况下,人们就希望和平。而孔子能寻找经验的范围太小了。在春秋之前就只有周朝了。再往前记载就少了,也更缺少文明的规则约束。孔子所做的事情是难的,但应该也是相对彻底的。可能几千年的封建制跟孔子所创立的框架有很大的关系。虽然不见得都是孔子的思想,但也都是在他的思想上发展出来的。孔子的那套理论是根基,后人不断的丰富和解读,共同创造出了这套系统框架。
对于传统文化的评判一定要在产生他的具体情景中。你不能把孔子的那套东西放到现代来解读。因为他根本就不是为了解决现在的问题而产生的。就算你想用,也要自己根据现在的实际情况来更改。时间是验证真理的唯一标准,既然孔子的那套理论能产时间的被人们所使用。就证明他可以解决问题。如果不能解决问题,他早就被淘汰了。这能给我们的启发就是,你不能只要现在的眼光去看过去的问题。你要把具体的问题放到具体的解决方案当中。再说了我们去了解过去的东西,不也是为了解决现在的问题吗?世易时移,你不能把过去的经验拿过来就用,那肯定是不合适的。你需要去寻找事物的内在逻辑,去寻找变化的表象之下,那些不变的东西。
在我看孔子的那套理论就是希望建立规则。有了规则凡事就有章可循,人们也就会减少胡来的可能。就像如果给皇帝都设置好规则,不允许他们胡来。那么百姓的日子不就好过多了吗?而难就难在规则不容易建立。你首先要找到符合发展的规则,这样你就需要到过去的经验中寻找事实证明可以解决问题的规则。所以孔子到之前的周代去寻找,事实证明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案。他也只有这一个地方可以寻找。找到规则,之后就是怎么实行了。把自己的思想先灌输给学生,然后再让学生去当官,去影响当政者。自己当官的效率太低了,毕竟你自己能影响的人太少了,还是要多些人来做这件事更有效率。再有就是留下文字,去影响后来的人。
我们认知和改变世界和自己的方式,好像不就是学习,实践,通过反馈在学习,实践吗?不要把自己或这个世界看为一个不变的结果,而是要看为是一个过程。用动态的循环的视角去看问题。按照一定的规则在做往复的运动。虽然是循环,但每次循环都会改变。
传统文化就是曾经证明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但不能说他曾经可以解决问题,现在就一样能。你还是要根据现在的实际情况来做出调整。学习,实践,反馈,在这个过程中去寻找适合你的解决方案。动态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