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人生孤独是常态,但岁月也不会对你如此绝情,总会有那么一个人温暖你的一生,为灰暗的人生带来色彩,一如Mary之于Max,Max之于Mary。
8岁的Mary会问着诸如“美国人是不是生在可乐罐里”、“下雨天绵羊会缩水吗”、“如果出租车倒着开,司机会不会给乘客钱”的问题,天马行空;
40多岁的Max作着诸如“纽约是个喧闹的地方,我更喜欢住在安静一点的地方,比如月亮上”“我想成为这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除了我自己”的回答,自卑孤独;
可我却偏偏读出了几分温暖互补的味道,同样孤独的他们,都喜欢巧克力,都喜欢诺布莱特,哦,对了,Max还说过要尝一尝Mary最爱的炼乳。
第一次收到Mary的信,Max读了四次,因为他总是读不懂别人的暗语,也总是会对新事物感到莫名的压力,凭窗眺望18小时后,他才决定回信。他解答着Mary的疑问,说着关于自己宠物们的故事,自己做过的很多份工作,甚至讲着自己有8件一样的运动服,9年来买彩票只买同样数字的偏执……一封信似乎怎么也写不够,直到PS、PPS、PPPS,或许是一个人孤独太久了,Max是那般急切的想把自己说给她听,当然也是那般急切的期望她尽快回信。哦,对了,他是一直渴望一个真正的朋友的,他把玛丽的照片别在了镜子上,从此成为他灰色生活中少有的色彩。
澳大利亚和美国大概很远,寄一封信大概需要9天6小时47分钟,等待的感觉焦躁又充满期待。他数着星星,想要过几天,几小时,几分钟他的信才能收到回信。
之后的生活,安静又美好,Max会讲着身边的日常,他开心终于有个真正的人而不是幻想的虚拟朋友拉沃尔利,来耐心的听他讲着看似无聊的事,Mary会听从Max的建议,告诉欺负她的人,那块不是丑陋的胎记,它代表着我将来会成为掌管巧克力的天使,会攒钱希望某一天可以踏上美国的土地,与Max见面。可谁也没想到这个约定的期限,竟是二十年,当然这是后话。
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两个人都没有联系,一个害怕,一个不敢,大概远距离的关系总会有很强的不安全感,你永远都会疑惑那个人是否也认真如你一般。正如Mary,她烧掉了有关Max的所有回忆,但她却不知道,她寄给Max的绒球,他一直戴在头上,而每一封信都被他细心熨平。
终于取得联系的那次,Max主动坦白了自己的病症和缺点,他觉得这个世界无比困惑且混乱,他写字不好看,很难表达自己的情绪,甚至他读不懂别人脸上的表情,一直拿着自己做的表情小册子,对比着笑脸和哭脸。当然,他也觉得自己和正常人无异。
我想这一刻起他是真的把Mary当做最好的朋友。所以当他看到Mary把自己作为她书中的病例来分析时才会如此生气吧。因为是朋友,我希望你能理解我,因为是朋友,我不希望你想别人一样觉得我异于常人,因为是朋友,我只希望交换真心……
可最后他也说:“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想变成任何一个人,除了我自己。伯纳德•海兹霍夫医生说,如果我在一座荒岛上,那我就得去适应我仅有的陪伴,只有我自己和椰果,我将不得不接受我自己,包括缺点以及一切,我们无法选择自身的缺点,他们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只能接纳,然而,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朋友,我很高兴我选择了你。每个人的生命都像一条长长的人行道,但愿,某一天,我们的人行道能够相交,那时我们可以共享一罐炼乳。”
在通信20年,Mary终于来到了纽约,见她一生最好的朋友。可那天早上,Max却一脸安详的坐在沙发上离开了。他旁边还放着那本表情小册子。我想为了迎接玛丽,他一定独自练习了很久很久,但是这场考试却提前响了,他来不及交一份满意答卷。不过这样也好,标准答案或许不代表最好,他的安详与释然就是给玛丽最好的答案。哦,对了,他的旁边还放着,喝过的最后一罐炼乳,我想他大概是爱上了Mary最爱的味道。
大概最后的画面我也很难释然,Mary寄的每一封信,Max都会熨烫平整,塑封好,贴在墙上。原来20年的情感,只有一面墙那么大,可也就是这一面墙承载着他们的快乐、伤心、愤怒与原谅。
Max的人生目标有三个:可以吃一辈子的巧克力、一套诺布利特玩偶、一个真正的朋友。当马克思离开的时候,他的身边没有巧克力,诺布利特玩偶他都送给了玛丽,整间屋子里的记忆只与玛丽有关,眼泪、信件、照片,也只有与她有关的种种在Max灰暗的生活里,才充满色彩。原来只有真正的朋友可以陪你到最后。只是他们终究没有见上一面。
《Mary and Max》,像杯白水,温暖平淡,但却也像杯烈酒,醇香回甘。
人生而孤独,我却愿你能有属于自己的Mary或者Max,哪怕只是彼此分享最平凡不过的日常,也简单温暖。如果不幸没有遇上,那做自己的太阳,也无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