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古时候,读书是少数权贵享有的权利,对平民百姓来说根本就是奢望。那个时候,人们把读书人看的高贵,也将读书这件事看的极其珍贵,不放过任何可以读书的机会。我们不是很早就听过“孟母三迁”和“凿壁借光”的典故吗?
如今,读书受教育已不再奢侈,每个人均等享有,但读书这件事却变得不被重视,读书人也不如以前那么高贵了。不是有好多人追捧“读书无用论”,还疯狂转载过“小明和小强”的故事吗?https://www.douban.com/note/161750651/
我们整日为了生活劳苦奔波,为了权利尔虞我诈,在追求金钱和权利的道路上痛苦挣扎着。殊不知,在实现自我的道路上,还有另一条捷径,那就是“读书”。
宋真宗赵恒的一篇《劝学诗》,道出了读书的诸多益处: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虽然这首诗被这样解读:读书考取功名是当时人生的一条绝佳出路,考取功名后,才能得到财富和美女,后来被引用最多的也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两句,常有急功近利之嫌。但我更看重的是最后一句“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读书更多的是为了志向和自我实现。
不少人会说,如今时代变了,读那么多书根本没有多大用处,只有金钱和权利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我想说,你真的错了,不仅庸俗,还肤浅。
读书,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的改变。
一个人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思想。而唯有读书,才是提高思想、转变思维的最佳选择。读书,不仅能增长见识,积累知识,重要的是从见识和积累中不断升级和更新自己的思想,不让自己落后。
80年代改革开放,中国开始搞市场经济,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于是就有大批的人下海经商,其中大多数都获得了成功,成为了第一批先富起来的人。然而,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知识分子,都是有思想、有远见的读书人。万科集团董事会主席王石就是80年代下海的。
从我自身而言,读书改变了我想问题、看事情的角度,改变了我的思维方式。我在上学期间基本没有读多少书,毕业后选择了一份稳定工作,算是可以过一个安稳的生活了。
如果没有后来养成阅读的习惯,没有读书,我想我现在应该也是一个无欲无求,整天也只能为着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琐事和勾心斗角的工作而耗费生命。但现在不一样,我觉得我的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也不满当下的稳定,我的人生还可以有更大的可能。
读书,让你的生活充满乐趣。
不少人慨叹生活不易、抱怨时运不济,甚至将这一切都归结于命运。这样一来,生活只会是无尽的烦恼和抱怨,如此反复,生活也变得了无生趣。
但读书,能让你看到社会运行和发展的规律、看到生活背后的机理、看到让你痛苦和难过的原因,从而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给自己的痛苦和难过找到一个出口,自然少了些慨叹和抱怨,生活才会充满乐趣。
比如我之前常常听身边的人说,人这一辈子一切都是命中注定,所以遇到不顺心的事也会来一句“这都是命”。但现在,我不再相信什么命运,只相信因果,一切对于命运的抱怨,都是不愿努力的借口。
读书,让你的感情更加理智。
之前一直对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疏近有些不解,比如同样的关系却有不同的对待。最后看了《王阳明心法》,才知道“爱有等差之别”,也就是说一个人不可能用同等的爱去对待每一个人,而是对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等次的爱,这也就不难理解前面的那个问题了。
提到爱情,钱钟书和杨绛的爱情故事广为流传,被奉为爱情之典范。拿杨绛的话来说“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所以,你想获得什么样的爱情,你就应该首先成为那样的人。
再看看你身边更多失败的爱情,靠将就和凑合维系感情,根源在于他们对感情的理解有限,对爱的认知有限。
读书,让你成为一个活在未来的人。
达尔文进化论提出“适者生存”的观点,至今备受推崇。为什么不是“强者生存”或“优者生存”?这就体现了人类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规律才能更好的生存。
对于未来,依你个人臆测,可见的未来有多远,有多可靠?而读书,却能让我们看到更远的未来,成为一个活在未来的人,免得被未来淘汰。
无论我把读书说的多好,读书这个习惯能否养成也全看自己内心对它的认知,毕竟刚开始读书总是令人苦闷的,只有形成习惯才会意味深长。
正如北宋理学家程颐所说“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
美国著名投资人、股神巴菲特的黄金搭档查理芒格说过“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来自各行各业的聪明人)没有不每天阅读的,没有,一个都没有。沃伦(巴菲特)读书之多,我读书之多,可能会让你感到吃惊。我的孩子们都笑话我,他们觉得我是一本长了两条腿的书。”
可见,读书还可以使人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