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老夫妇,一辈子省吃俭用,勤勤俭俭,从没出过远门,也从来没坐过飞机。快退休了下定决心说,这回咱们要奢侈一把,定一个五星级酒店,坐飞机出去玩一圈。
上飞机后,空姐带着咖啡,饮料,可乐,茶水来了,问大家需要什么。老两口合计一下,哪个贵就来哪个吧。
(这时候,你看到了,心里会不会想:这些人,太差劲,到飞机上来占这便宜)
到酒店后,吃自助早餐时,一看全是没吃过的东西,每样都去尝一下,吃得都撑得不行时,也硬着头皮都吃光了。
(这时候你心里会不会又想:这些人素质可太低)
但是,只要你不是他,你永远都不知道真实的他是什么样,拥有什么样的情绪。
还有一个故事,在一列火车上,有个小朋友特别的活跃,一路叽叽喳喳吵得不行。
小朋友特别开心,一会说,妈妈,你看,那里有座山,好高啊
妈妈,你看,那里有个好高好大的路标
妈妈,你看,那边有飞机在天上飞
妈妈,你看,那里有块好大的地
妈妈,你看,火车边上还有房子耶
...
妈妈一直开心的附和,恩,是的,对的,是这个。一家人其乐融融的。
可是整个车厢的人被吵得不行了。终于,有人特别愤怒地说,你们能不能管管你们孩子,知不知道你们孩子有多吵。
你知道妈妈是怎么回复的吗?
妈妈说:这孩子刚刚从失明当中恢复,这辈子第一次看到东西,所以看到这些东西很欣喜,没有控制好情绪。真的非常地抱歉,我们会好好管教的。
所以,当我们不是别人的时候,对别人的评价和批判,都不一定是基于事实的,都只有可能是基于自己观点的。
在某些程度上来说,你不是别人,不应该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评价。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指责别人,是过度的自我感觉良好。我们要做的是自己管好自己,不成为自己鄙视的样子,而这点大部分人都做不到。大部分人会一边鄙视着别人,一边心里有自己的小九九。
打个比方,当你自己财务自由的时候,随手撒了把钱,然后很多人开始哄抢时,你会怎么评价他们?
又假如说,你住的小区被封禁,家里也没屯粮,啥都没有,出不去买不到东西,饿了三天三夜。这时候有志愿者过来送东西了,地上堆了好多土豆,大家都去抢,你会不会去抢?
不管是哄抢钱,还是哄抢土豆,本质上大家都没有区别,只是我们每个人所处的环境,拥有的东西,想要的东西,价值排序不同罢了。不过最基本的是,我们想要的,都一定要在法律范围和公序良俗内的。
我们一直说的要终身成长,那么成长的东西具体是什么?
当我们知道的信息量足够大,见过的世面足够多,越不容易愤世嫉俗。遇到事时,只要你不是别人,就不要给别人随意地过早下评价。我们尽可能地去理解他人,在理解他人之后,有能力的话,再去引导,表达清楚,用不容易产生误会的方式,遵守整个社会的公序良俗。
假如说,你和这个人很熟悉,发现他是长期有一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适当的跟他进行沟通。我们的初心是好的,出发点是为他好,沟通的时候要把话说清楚,讲事实,不要引发他人的误会。这样的话,我们也是在对这个社会进行着贡献。
睿智的满哥在深度理解人性的基础上告诉我们,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同理心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