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你会抱怨“我已经这么努力,为什么还没有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不是说好的天道酬勤吗?”
有时你也许会问“我也在努力,一直在学习,为什么工作上提升的总是别人?那谁根本不比我强啊,老板真是瞎了眼。”
忙碌一天累成狗后,躺在租来的床上,望着低低的天花板,看着除了年龄在增长,一无所有的自己,你胆战心惊。
深夜里,你不禁怀疑从小到大就被告诉的真理:“好好学习,你就会有好前途,好饭碗,好婚姻。”于是,从小学到大学(大学还获得了奖学金),你乖乖地学习。现在,却一直感觉学习和所得的不成正比中,你茫然不知所措。
问题是你真的会学习吗?你真如自己想象中那么努力吗?还是只是一个“低品质的勤奋者”。
1.
我们真的会学习吗?
从小到大,从小学到大学,十几年或二十几年的学校学习是真的学习吗?
真正的学习需要三个步骤:输入、内化、输出,也就是说学习应该经历一个输入,内化吸收,输出的完整过程。
但学校的学习一直都忽视了后两个过程,吸收和输出。当然,输入的方式也很单调,就是一个白发老先生或漂亮女老师在前面的喋喋不休。老师,一个半小时的喋喋不休,学生是学不进去多少的。老师,您不知道知识可以多元输入吗?老师,您不知道人的兴趣点最多只能停留十几分钟吗?所以,学习的第一环节“输入”也被我们阉割了一多半。
于是,学习就变成了呆瓜式的静坐、无神、走神、一次次看表,学生认为不慢的课堂老师就算是好老师了。
于是,学习演变成了下课后、几天后、几周后、几月后,我们就把所有东西还给老师的可怕、可悲的悲惨局面。
于是,高中毕业或大学毕业的那天是你知识最丰富最渊博的节点。
于是,毕业后你不再学习,你说你不爱学习。
但有时你还会翻一翻书,看上一眼、一本,或几本。
有时你还想网上报个课程,系统学习一下,价钱又不贵。
有时你还想考个证,因为不要求考试的学习你不会了。
有时你还想考个研究生,当然很多时候只是想想而已,因为那毕竟是一个浩大工程,你不太确定自己能不能成,能不能坚持?
你真的不爱学习吗?
学习真的是上面那个样子吗?那为什么有人那么喜欢甚至痴迷学习呢?说什么“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学习力是最强大的能力”等等。是他(她)们有病呢?还是我们不会学习,不得学习的秘籍所在呢?
2.
什么是真正的学习和学习方式呢?
学习是一个输入,内化吸收,输出的闭环。
首先看学习的第一个环节:输入。
如果你钦佩一个人,输入他(她)。
为什么要输入你所钦佩人的输入?因为你之所以喜欢他(她),一定是因为哪里你们有了共振,他(她)身上的某种特质你也潜存,只不过他(她)将此活了出来并光芒四射。努力输入跟进吧,终有一天,沙子会变成珍珠,你变成了牛叉。
输入什么呢?输入他(她)读过的书。那些书里藏着他(她)走过的路,这路可能是脚下的,更可能是在心里发生的。你可以循着他(她)的书,他(她)崇拜的人,溯源而上,不断向上成长,向前前进。
输入什么呢?输入他(她)的思想框架、思维方式和人生格局。我有一个习惯,如果我觉得一个人与众不同,我会去分析他的思维框架、方式和格局,而了解一个人思维方式的最好方法莫过于听他自己怎么讲,看他写的文章。
先彻底这样研究一个你崇拜的牛人,之后有时间再学习第二个、第三个。千万不可浅尝辄止,否则无异于浅水挖井,最后只挖出满地表层的小洞洞,却不见水。深挖,才能看见水源,且是活水。
例如,你想研究一个学科,输入这个学科最权威的学科史,之后确定你喜欢的研究方向,之后聚焦这个方向最牛的几个人,再之后聚焦学习你最喜欢的牛人,事就成了。
例如,你要过英语四级,输入就该是几十年的历年真题。先做一年四级真题,探测出自己水平和四级的差距,之后看还有多长时间,列出自己的详细攻关计划,一举拿下。
例如,你要考研,就先要确定好专业、学校后,将书来买放在桌上,开始真正半年或一年的静坐输入学习,当然这期间一定要有所不为之后才能有最后的金榜题名。
学习,选对输入什么很重要,不是九曲十八弯的输入,要直指核心,输入时的专一和长度也很重要。
3.
之后是学习的第二个阶段:内化吸收。
没有内化吸收的学习都是假学习,因为时间的长河里很容易会忘记。
例如,那本你曾经很认真看过的书,现在拿起来看着当初用红笔划下的条条框框,你一脸懵逼惊问到“这本书我看过吗”?
所以,你要整合你的知识,你需要将你的新知识与原有知识进行认知整合。如果所学的太新、太好、太棒,你就要调整、更新、替换你的旧知识,这如同是在更新自己的心智结构,以后你的思考和行动就有了新的power和模式。当然,很多时候可能没这么剧烈,但你的学习也是在不断丰富、扩大自己的知识底座和结构底盘。
所以,学习中你要注意以下现象:学习过程中你是否真正思考了?思维是否受到了挑战?大脑是否发生了真正的智力活动?如果没有,你就还停留在学习的comfort zone(舒适区),学习并没有发生。
如果你的思维、思想、知识发生了一些或显或隐的变化,无论是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结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还是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去适应新的,学习都发生了变化,你也在发生着变化。前者是量变,后者是质变。最怕你不变,一个人如果总是在学习舒适区的量变中,就意味着进步不大。
所以,真正的学习,意味着“从平衡——不平衡——再平衡”的成长变化,意味着自我知识的不断调整提升,意味着世界的不断扩展扩大。
所以,你要不断内化、吸收、整理、升级、优化你每日学到的知识,可以是记笔记,可以是画思维导图,可以是说出或写出你看完的一章或一本书的核心思想,如能前后左右的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就是学生最高级了。
每天都能鲜活地感受到学习的内化、吸收、践行,这才是学习的变现,才能带给你每日新鲜的成就感,充实感,丰盈感,收获感,否则就真是“学海无涯苦作舟”了。
4.
输出也是学习中完整的一部分,否则是效率低下的学习。说实话,很多人都会忽略学习的这一最后环节,自己这么多年也是忽略的,否则也应该有所成的。
自诩看书看了一些,但不记得多少,记忆最深的都是看完写了书评的。
自诩喜欢讲课,但印象中精彩的课没有多少,印象最深的都是公开课。
自诩喜欢电影,看了那么多,留在记忆深处的是写了影评的,或者是与人深入交流认真讨论过的。
输出的方式有很多,写读书笔记,写书评,写影评,写文章,做课程,做讲座,出书,做微课等。输入、内化吸收、输入是一个完整的闭环,每一个环节都不可忽略,不能忽略。
你以为学习很简单,浏览一个又一个网页就是学习?参加一个又一个讲座就是学习?加入一个又一个微课就是学习?这些都只是学习的第一个环节输入而已,都仅仅是学习的开始而已。很多人的学习,到此无疾而终。所以,不要说“你不喜欢学习,是你不会学习”。
太多人把精力花在了难度最小的知识获取上,而在知识输出方面却不予注重,所以,成长甚微。没有知识的吸收、转化、沉淀、输出、创新,你的学习无疾而终。所以,不要说“你不喜欢学习,你是不会学习”。
5.
你会学习吗?
学习的第一步是输入,输入有很多方式,书本,网络,视频,音频等不一而足,关键是你有一颗学习的心,输入什么由你的目标决定。
学习的内化是intake,内化中真正调整提升你的思维模式,认知方式和心智模式。很多人的学习陷入了信息的浏览当中,但信息收集完了就结束了么?如果不去整理,它存在网络中和存在你的电脑中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收集容易,你需要进行整理和转化,转化成你自己的。
输出才是学习的高级阶段。作家是以自己的作品为输出的,画家是以自己的画作为输出的,舞蹈家是以自己的舞蹈为输出来愉悦大众的。
那么,我们呢?上帝说要以果子来评判人,你结樱桃就是樱桃树,结苹果就是苹果树。这真的没错,我们什么都没结,就是一无所有的杂草,就不要期望与大树比肩,就也要勇于承认和甘于自己的平庸。
当然,一开始可以要求不这么高,但这不代表应该没要求,否则就不要说学习没用,根本处是我们不会学习。
学习,是最富有革命性、创造性的生产力。面对信息的裂变,知识的浪潮,学习力是一个人最强大的能力,你要练就自己强大的学习力!我现在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是:一找到自己要研究的点,二是上网寻找资源,或音频、或视频、或书本、或片段,三展开大规模的长线学习,可能一周、可能一月、可能半年,四是开始以写作的方式沉淀下来,使之系统化,完成自己知识结构的链接和升级。
6.
你会学习吗?你还让自己的学习停留在舒适区吗?
亲爱的,你以为看看《读者》《知音》就是在读书,在学习,你可别逗了。
真心地加入一个读书俱乐部,努力的学习。你朋友圈发的一年五十二书的阅读计划还在进行吗?
开始要求自己去画思维导图,写读后感。
努力开始选一门课,认真的学习。
勇敢地开始一个工作需要的新领域,系统的学习。
……
……
……
我也在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例如最近几天刷爆朋友圈的《中国诗词大会》。其实美美半年前就看过这个节目,当时就很喜欢。但第二季更火了,网络中文章,如《才女武亦姝惊艳夺冠》、《为什么董卿又火了》、《传统诗词有无必要大众化》、《清流综艺的样子》铺天盖地而来。
我采取的学习方式就是:因为没时间写下这篇文章,所以我就用十几分钟写下了自己的思路框架。大致如下:从国学被提倡的当下,到我们共同拥有中国诗词文化的大背景,分成了几个视角,如从事各个行业的选手、优秀的主持人董卿、出色的各位嘉宾、百人团、比赛赛制如飞花令的精彩写开去。
之后对比上面人家写的几篇文章,看自己差在哪里?是思想深度的不够,还是延展的广度不够,还是细节观察的不够,还是排版有差距。结论是都很有差距,并且不小,冷汗涔涔后也真是学习了很多。
每天分析一篇好文章,为什么好,哪里好,就可以学到很多。
拒绝思维懒惰,习惯深度思考,提升认知水平,打造优秀的心智能力。一天学习一点,不要让自己看上去很勤奋,成为自己满意的一个低品质的勤奋者,而是一个关注勤奋结果的人。
学习吧,每天学习一点点,每天输入、吸收、输出一点点,坚持一个月,坚持一年。一年后,你同学还是你同学,但你已经不是以前的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