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远程研修是自研修以来我认为收获最大的一次。之所以这样说,皆因吴正宪老师的那节《估算》公开课。其实听吴老师的课也有多次,唯独这节课印象最深前前后后我看了好几遍。不是因为她那诙谐幽默的语言,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也不是因为吴老师对教材的深入挖掘,而是其中一个小的细节深深打动了我,并由此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那个细节出现在练习阶段,吴老师出了一道联系生活实际的估算题。回答这个问题的同学不知是紧张还是不会,站起来说的磕磕巴巴没头没脑,旁边一个女生等不及插了一嘴。吴老师面带笑容不紧不慢地对回答问题的同学说:“不着急,你慢慢想,我们大家等你。”转身和蔼地对插嘴的女生道:“给别人机会哟,请尊重别人,学会倾听。”接着吴老师不急不躁以提问题的方式帮助那个学生理清思路,解决了那道练习。
听到这儿,我心里咯噔一下,脸唰地红了。因为这种情况太常见了,教学时常常碰到,可我从未像吴老师这样处理过:从容、坚定地信任且尊重学生,哪怕是差等生,就连批评那个女生也充满着和善。相比之下我的处理方法特 “高效”,两字-----“坐下”。与吴老师的这种差异困扰着我好长时间,之后我不止一次地思考我的这种简单粗暴的处理方法是何原因,结果发现我的想法不但“有理”而且貌似还很充足:1、回答问题的学生思路不清,计算不顺,耗不起,耽误大家(其实是好同学)的时间呀。2、通过回答,我知道这个同学不会,提问目的也已达到。3、磨磨蹭蹭完不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可不行。4、更重要的是人家吴老师上的是公开课,我呢上的是平常课,除个人素质没法比之外,上课的情境和要求也不一样呀,保不齐吴老师是个“演技派”。想到这些心里安慰了不少,虽然对这种做法深有好感,却未曾在教学中运用过。
一个月之后,也就是2016年11月的一天,吴老师课上的情况在我的课堂出现,略有不同的是那个回答问题的学生“嗯……嗯……”的回答方式,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我本想挥挥手示意那个同学坐下,可是当手举在半空之际突然想起吴老师在那节公开课上的处理方法,不知哪里来的勇气,当即决定我要做出改变试一试,哪怕 “生搬硬套”也好。于是我面向学生,制止了他们毫不掩饰的大笑,“给别人机会哟,请耐心等待,学会倾听,嘲笑他人不如鼓励他人,小伙伴们一起进步才开心呀!”听老师这么一说孩子们把目光齐刷刷地投到那个同学的身上,耐心地听完我俩一问一答的全过程,虽然费了不少周折,那节课剩下的时间上的特顺溜。
课后我重新深入思考了那些阻碍我进步的貌似理由“充足”的借口,发现其实个个都站不住脚:1、真的耽误好同学的时间了吗?好似没有,也许他们会少做一道题,可是“尊重”“耐心”这些重要的心理品质得到了培养啊。尊重他人,对他人有耐心,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宝贵的品质。2、提问的真实目的就是了解学生会不会吗?好像也不是,提问的真实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锻炼思维。3、课堂的教学任务真的雷打不动吗?哪里会呢,每节课老师们都会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进行一些调整。4、吴老师真的是演技派在表演吗?开什么玩笑,靠一时的表演怎么可能成为专家。那,问题出在哪儿,为什么之前出现类似情况我都急哄哄地让那些差生坐下呢?在苦苦地逼问了自己整整一个晚上之后,我终于得到了答案,虽然很残酷,却很真实:
耐心!我对回答问题的学生失去了耐心,他的表现使我产生了挫败感。
想到这一点时,我着实被自己吓了一跳。什么“耽误好同学的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统统都是掩盖自己 “因为挫败感而失去耐心”这一真相的借口,内心深处不易察觉的想法其实是:“我怎么教不会你呢,被你打败了,不会不会吧,真没办法 。”这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原来问题出在我的身上而非学生。一个对学生失去耐心的老师,怎么可能做到从容、坚定与和善,怎么可能做到平心静气循循善诱。接受学生的不完美,接受自己教学能力水平不高的现实,耐心地对待学生,耐心地对待自己,也许伴随学生们的自我成长更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