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书赋能

一、收获和感受:因为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安好就开始践行阅读和写作,所以本次课听下来,感觉收获特别大。

1.我本人开启阅读之旅大半年时间,已经深刻感受到阅读的好处,阅读的习惯将会是伴随我终身的习惯。“选择适合你当下的书”这句话也深有体会,前几年,我跟随一些公众号博主推荐的书单买了一些书,很多时候都很难读下去,对读书产生了畏难情绪。

2.跟着老师也学到了很多好的阅读方法,其中对通过自己讲书来输出算是有了具象化的认知,虽然之前也知识付费买过樊登读书和其他的课程,单总觉得讲书都是大咖才能做的事情,离我们普通人太远。

3.听了老师从第一次参加线下读书会到今天通过讲书实现在大理旅居的故事,深受鼓舞,有了想尝试一下的想法。

二、推荐一本书:艾宁的《问中医几度秋凉》三年前,我读了这本书,里边的一些观点深深打动了我,至今仍然记忆犹新。

摘抄了其中几段话,仍然受用,可以说,终身受用——

中药有效与否不在于药量多少、服用时间长短,关键在于对症,对症了,四两拨千斤,立马见效,一点不慢。

什么药也抵不上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药只是帮一下忙,但不能代替人的自身调节,也不要帮完不走跟着添乱,把正气扶起来了,一切自然就向好的方向发展。

中医对生命本身是敬畏的,对医的作用是有清醒认识的。

中医从不排斥其他医疗手段,中医不具有战斗状态,只是容纳、吸收和包涵。

中医讲究时与位,时时注意调节人与时间和空间的关系,能调时就调时,能调位就调位,不断治疗人在时空变易中造成的“水土不服”,保持人的“与时俱进”。这就要求人把握住自己的时空位置。

中医的精神是指精血和神识。中医认为,人无形则神无以生,无神则形不可活。在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上,中医是把物质作为第一性的。然而中医又认为,神为形之主,神统摄着人的身体。

《黄帝内经》作为医学经典之所以很少讲医术而侧重谈“道”,是因为古人已意识到人体是开启自然之门的钥匙。古人努力通过自身生命去理解生存法则,从而得“道”。正因为中医致力于归纳人体内所蕴含的生存法则,所以中医所强调的养生就不仅是养自身生命,还要养生命之本。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中国人强调天人合一、修身养性和涵养道德等。

三、输入输出计划

输入:每天早起阅读纸质书40分钟左右,上下班路上听书、听课,碎片化时间会阅读公众号文章。

输出:每星期写一篇文章,2000-3000字。有了一定积累后,未来还会尝试和老师一样讲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