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16再读传习录之27

图片发自简书App



先生曰:“吾儒养心未尝离却事物,只顺其天则自然就是功夫。释氏却要尽绝事物,把心看到幻相,渐入虚寂去了,与世间若无些子 涉,所以不可治天下。”

此言与自己理解的儒家与佛家的区别是一样的,同出于内心,佛称为空,儒称为良知,但区别在于是出世与入世,静中求静还是动中求静。

心之本体,原是不动的。只为所行有不合义,便动了。孟子不论心之动与不动,只是‘集义’。所行无不是义,此心自然无可动处

心动是因为行的过了,有了喜怒哀乐,如果我们行的都正确,那么心安无事,也就不动心了。

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处,是人心一点灵明,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 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是一体。故五谷禽兽 之类皆可以养人,药石之类皆可以疗疾。只为同此一气,故能相通耳

世间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是来源于内在那虚空灵性处,灵性在世间显现,为草木兽虫,而我们,幸而为了人。天地万物本为一体,根源是一致的。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这是心学里著名的一段,也是备受攻击的一段。唯物论说事物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世人花开万千,没入我们的眼,没入我们的心的,我们怎么知道?对我们而言,不知道的便不存在,也就是心外无物了。

惟是道理自有厚薄。比如身是一体,把手足捍头目,岂是偏要薄手足?其道理合如此。禽兽 与草木同是爱的,把草木去养禽兽 ,又忍得?人与禽兽 同是爱的,宰禽兽 以养亲,与供祭祀,燕宾客,心又忍得?至亲与路人同是爱的,如箪食豆羹,得则生,不得则死,不能两全,宁救至亲,不救路人,心又忍得?这是道理合该如此。及至吾身与至亲,更不得分别彼此厚薄。盖以仁民爱物皆从此出,此处可忍,更无所不忍矣。《大学》所谓厚薄,是良知上自然的条理,不可逾越,此便谓之义;顺这个条理,便谓之礼;知此条理,便谓之智;终始是这个条理,便谓之信。

带两个孩子出门,一个自己的,一个朋友的,照顾中,不自觉的会对自己的格外照顾些,原来还会自责,怎么可以不公平?看先生说,才知这是应该的,是良知的自然要求。如果我们刻意对别人孩子好,反而违背的了本心,是好名的私意了。

圣人之知如春天之日,贤人如浮云天日,愚人如霾天日。虽有昏明不同,其能辨黑白则一。虽昏黑夜里,亦影影见得黑白,就是日之余光未尽处。困学功夫,亦是从这点明处察去耳

是阴天,是多云,是睛天,看自己的私欲多少,私欲越少,良知欲明,心空越晴。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2017-05-19 华杉 不合常识,不合常理,就是异端。为什么历代异端邪说市场那么大?因为常识听起来“没新意”。...
    郁萍阅读 2,870评论 0 0
  • 不合常识,不合常理,就是异端。为什么历代异端邪说市场那么大?因为常识听起来“没新意”。 【或问:“异端。”先生曰:...
    华杉2009阅读 1,475评论 3 7
  • 不动心 先生曰:“孟子不动心与告子不动心,所异只在毫厘间。告子只在不动心上用功,孟子便直从此心原不动处分晓。心之本...
    悠悠我心_2804阅读 1,052评论 0 0
  • 居然这么快就到寂寥的九月了。 我更新越来越慢,今天才写到时态…… 不过写到这里,简单句的大框架已经快要搭建好了,就...
    艾纱助升学阅读 991评论 0 0
  • 欧文亚隆要写他人生最后一本书了,我初看他的文章觉得感动,今日再看,竟忽然有了决心,我要写我人生第一本书 我相信我个...
    山林九阅读 277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