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九点半,林墨关掉电脑,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写字楼里静悄悄的,只有保洁阿姨推着清洁车的声音在走廊回荡。
这是他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的第三年,也是他连续加班的第47天。
走出电梯,手机响了。是母亲发来的微信:“墨墨,中秋回家吗?妈做了你最爱吃的鲜肉月饼。”
他愣在原地。中秋?这才惊觉明天就是中秋节了。
林墨租住的公寓在32楼,窗外是这个城市永不熄灭的灯火。他打开冰箱,里面只有几瓶矿泉水和过期的面包。这个家,更像是个临时旅馆。
手机工作群还在不停跳动,老板@所有人:“明天照常上班,冲刺季度目标。”
他苦笑,回了句:“收到。”
同一时间,城南老城区的一栋旧楼里,66岁的赵老师正在整理她的“宝贝”。
阳台上堆满了各种废弃纸箱、塑料瓶,那是她每天从小区垃圾桶里捡来的。客厅的茶几上,却整整齐齐摆放着几十本崭新的绘本。
“奶奶,你捡这些垃圾干什么呀?”楼下的小男孩曾经这样问她。
赵老师只是笑笑:“奶奶在给它们找新家呢。”
她退休前是小学语文老师,退休金足够生活。可三年前儿子生意失败,欠下一大笔债后消失不见,只留下一个正在读初中的孙子小凯。
为了还债,她开始捡废品。
中秋节的早上,林墨被电话吵醒。
“林先生,您订购的中秋礼盒到了,方便下楼取一下吗?”
他这才想起,半个月前公司给每个员工都订了中秋礼盒。等他拖着疲惫的身子下楼,却被眼前的礼盒惊住了——硕大的包装盒,里面只有四块小小的月饼,剩下的全是华而不实的装饰。
回公司的路上,他经过一个老旧小区,看见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正踮着脚,在垃圾桶里翻找纸箱。老人身边跟着一个少年,默默帮她扶着快要滑落的编织袋。
不知为什么,林墨停下了脚步。
“需要帮忙吗?”
老人转过身,露出一张清瘦却干净的脸:“不用不用,谢谢你了年轻人。”
就在对视的瞬间,林墨愣住了——这是他小学时的语文老师,赵老师。
“赵老师?我是林墨,您还记得我吗?”
老人眯起眼睛看了他好久,突然笑了:“是那个总在课本上画小人的林墨啊!”
林墨帮赵老师把废品送到回收站,又跟着她回了家。
那是他见过最简陋,却也最干净的家。墙面斑驳,但地板一尘不染。最让他震撼的,是那个占据了整面墙的书架,上面密密麻麻摆满了书。
“老师现在还买这么多书?”
小凯轻声说:“奶奶不是买来看的,是买来送的。”
原来,赵老师每个月都会用卖废品的钱买新书,然后送到城中村的流动儿童图书馆。
“那些孩子的父母买不起课外书。”赵老师端来一杯茶,“我能帮一点是一点。”
林墨看着桌上那本被翻得卷边的《小王子》,突然觉得喉咙发紧。
公司的中秋团建,变成了加班动员会。
老板在台上慷慨激昂:“别人在团圆,我们在冲刺!这才是互联网人的精神!”
林墨看着微信里赵老师发来的照片——她和几个孩子围坐在一起读书,桌上摆着她自己做的月饼。背景是城中村那个简陋的阅览室,但每个人的笑容都那么真实。
他想起赵老师刚才在电话里说:“林墨,你知道吗?月亮最神奇的地方,是它照亮高楼大厦,也照亮城中村的小巷。”
那一刻,他做了个决定。
晚上九点,林墨提着公司发的豪华礼盒,出现在流动儿童图书馆。
赵老师正在给孩子们讲中秋的故事,小凯在旁边分发着赵老师亲手做的月饼。小小的阅览室里坐满了孩子,他们的眼睛在昏黄的灯光下闪闪发亮。
“林墨哥哥!”一个小女孩认出了他——上周他来帮忙修过电脑。
他打开那个华而不实的礼盒,把月饼分给孩子们,然后把空盒子递给赵老师:“这个应该能卖点钱。”
赵老师笑了,眼角的皱纹像盛开的菊花。
月光从窗户洒进来,照在每个孩子的脸上。林墨被孩子们围在中间,用笔记本电脑教他们认识星座。
“那颗最亮的是木星,旁边那个是土星......”
“哥哥,月亮上真的住着嫦娥吗?”一个小女孩问。
林墨看着窗外的月亮,又看看身边的赵老师,突然明白了什么。
“月亮上住着的,是所有想念家乡的人。”他说。
赵老师赞许地点点头,接着他的话:“而且啊,月亮很公平。你站在哪里,它就照亮哪里。不管是写字楼,还是我们这个小巷子。”
深夜,林墨帮赵老师收拾完教室,准备离开。
“林墨,”赵老师叫住他,递给他一个布包,“这是老师自己做的鲜肉月饼,和你妈妈做的一样。”
他接过还有些温热的月饼,眼眶突然湿了。
回公寓的路上,他给母亲回了微信:“妈,我明天回家。”
然后又给老板发了条消息:“老板,抱歉,明天的加班我参加不了。有些事,比冲刺KPI更重要。”
这个中秋,33楼的写字楼里少了一个加班的身影。
但城中村的小巷里,多了一个给孩子们讲故事的年轻人。
月光平等地洒在每个角落,也照进了那些被遗忘的缝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