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4岁的儿子去赴女友的饭局。
席间,儿子跟我讲他新看的动画片。“他们刚才都停电了,佩奇就开始玩游戏,她假装…….”吧啦吧啦一通说,他边说,我边附和,“哦这样啊,然后呢”
女友一脸茫然,他在讲啥呢?
我说,讲他看的动画片呢。
女友愤愤,我都听不懂他在说什么,你咋都能听懂。
看她不甘心的样子,我大笑。
一看就是没有亲自养过孩子的。经常带孩子的家长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小孩子讲话时,往往周边人还没听懂,熟悉他的家人们都已经明白了。
你看,同样的话,不同的人听,完全是不同的效果。
同样的事情也经常发生在职场上,不同的两个人领同一个任务回来,理解的会是不同的意思,做出来的效果也会有不同。
关于说话这门功课,真的是还要好好学习。
最近听了黄执中的《你如何听懂我说话》,有几点体会分享下。
一、说重点。
现在大家时间多宝贵啊,坐在马桶上都不敢放松还要拿个手机在刷。所以要把复杂的事情简单说。
但是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会说很多不相干的话,最终甚至都没能讲出你想要表达的重点。
曾经有个姐姐跟我说,“你那么多话,就是在掩饰。”她没有直接点破,但是我心里咯噔一下,被人看穿的尴尬。
简单把话说清楚,这个其实很考验人,只有自己在掌握重点之后才能精准的叙述出来。
黄执中举了两个例子让我印象很深刻,“把他活着带上去并活着带下来。”“太空版的大白鲨。”两句话其实都是在说生动、形象的讲话会容易更人记住。
其实,他也是用生动的例句给大家讲解了简洁有趣的话更容易让人听懂。至少我懂了,并记住了。
这部分黄执中提高了情绪对说话的影响。在惊吓时、愤怒时、伤心时,都会影响话语的表达。这个不难理解,尤其是中国话里,妈妈生气时说的“你可真好”,跟平时绝对不是同一个意思。
二、意外
“但是”,这个词应该让不少人情绪大转变吧。本来前面说的好好的,这两个字一出来,心里立即大呼不妙。
所以让有人跟你说一些意料之外的话时,总能让人感兴趣,还会加深印象。用黄老师的话说就是松动了之前的印象和认知。
三、细节
说具体的,又是大家都熟悉的小事情,小细节。“拿着米老鼠牙刷给孩子刷牙。”场景感一下就出来了。这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是米老鼠牙刷这个细节,让整个事件变得更有画面感。
不只是广告、营销中讲究场景化,连说话、讲故事中也同样需要场景化。画面感的东西总是更加容易吸引人,让人身同感受,并且有想象空间。
黄老师这几点教的是说话人在表达的时候要注意的地方,那么作为倾听者,其实更要明白几点,在听的时候才能get对方的点。
1、 接受
首先要接受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 世界这一残酷现实。尽管他在表达时急切的渴望你理解他、懂他,但你毕竟不是他,所以没办法做到感同身受,但是我们能做的是尽可能的去贴近对方的想法,接受这种信息的不完全对等,不苛刻的要求对方和自己。
2、去情绪化
人都是情感动物,情绪上来时,有时候你都无法预料将会发生什么事。话语是软武器,有时候它杀人于无形当中,当然说的有些夸张了,冷眼热讽,这个常见吧,所以作为倾听者,情绪稳定才能几率更大的理解对方意思。
3、求证
常见的就是在用自己的话总完小结之后,一定要反馈给对方去验证去求证,他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不是这样,自己理解的对不对。当对方给予反馈之后,再次修正的言语才会更准确。
虽然说了那么多话,依旧没有学会好好说话。
一些小的思考,愿读你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