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根勇
每年的正月初三,在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山东曲阜一带,有在初三过寿的习俗,过寿一般为73岁寿诞者。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发展节奏加快,场面越来越隆重,加之厨师有限,饭店春节期间停业,过寿的时间节点也与时俱进,灵活安排,更具有人文关怀的绵绵暖意,往往安排在节前或年后的初三进行,祝寿者人山人海,亲朋好友同来祝贺,献寿礼,读祝文,放寿鞭,吃寿面,喜庆热烈,热闹非凡,成为城乡民俗一景。
大年初三又叫“小年朝”
清顾禄《清嘉录·小年朝》中有记载:
(正月)初三日为小年朝,人们过去在这一天,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同,相传,大年初三通常不会外出拜年,因赤口,所以希望避免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为防招惹口舌是非,人们均不外出向亲友拜年。在农村一些地方还保留着,大年初一至初三不动刀或剪刀的习俗,往往把刀或剪刀用红布、红纸包好藏起来或压到箱子底下。
祝寿和庆寿一字之差,略有区别,一般来说,自古有"人过七十古来稀"、现在是"寿过百岁不稀奇"。七十岁之前的五十、六十六和七十岁称为祝寿,自七十三岁,庆八十,米寿八十八,茶岁一百零八者,方称"庆寿"。据嘉祥老龄委员会统计,2018年在册百岁老人49人。国人平均期望寿命已达76岁,男士略少于此数为74岁左右。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环境、医疗、营养、盛世政通人和,国人寿命不断绵长。在此,祝贺天下父母寿比南山松,福如东海水。祝福国人皆长春,万岁万岁万万岁!
据莆田大鱼网:莆田华亭镇的一些村落和仙游县的大部分乡村,有着与别地不同的做寿风俗,就是在老人年龄满“十”(男逢九、女逢十)的年份做寿,做寿的日子都安排在当年的正月初三举行。
其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北宋陈睦为祖母到九鲤湖祈仙梦,求仙泉治愈盲眼,而后阖村来贺,陈睦为答谢乡邻,便建议将祖母的九十寿辰、叔父的七十寿辰、兄长和自己的五十寿辰,合在初三当日一同庆祝,既答谢了乡邻,又阖家同欢。
而另一说则说:这一习俗与倭寇侵莆,初二探亡后,劫后余生的老人们借这一日召集亲人大摆筵席,相庆劫后余生相关。但不管如何,这一地方习俗的形成,也为我们了解莆田祝寿风俗,提供了一个集中展示的样板。
年满50岁开始,男逢九,女逢十(都是虚岁)举办寿庆。寡妇则同男人,逢九庆祝。庆寿时,备办礼物祭祖。设寿筵,演戏答谢。亲友送贺幛、烛、炮等来庆贺。出嫁的女儿备办10个盘一担、除贺幛、烛、炮、衣、裤、鞋、袜、帽外,还备办寿糕、寿面、寿米团、寿龟、寿桃、“枚丸”、绿豆猪脚、花生等回家拜寿。高龄或夫妇双寿,仪式更加隆重。受拜者收礼物时,除衣、帽、袜外,“面食”类不能全收,还办酒席答谢拜寿亲友。
寿诞礼仪是每当生日时举行的人生礼仪,终生要做好多次。这些在生日时举行的礼仪因年龄不同有所差别。虽然这些礼仪的中心都在于祝福,庆贺健康长寿,但小字辈一般不叫“寿礼”,而俗称“过生日”。民众认为,小孩子、青年人做寿是不妥的,要折寿,只有到一定年龄,即到了49岁以后,才能举行寿礼。
出嫁女儿送来祝寿礼盘,奉敬猪腿、寿面、衣帽鞋袜等寿礼。凡父母双全的,必须备双份寿礼。受拜者收礼物时,除衣帽袜外,“面食”类不能全收。寿辰之日,做寿的老人晨起梳妆后,就进行拜寿仪式。时中堂上“寿烛”高燃,上悬红底金字“寿”屏。做寿的老人正中而坐,儿子、儿媳、女儿、女婿、长孙、孙女等依长幼次序,一对一对跪拜。寿星给每人一封“红包”作为回礼,最后举行合家宴会。还要向左邻右舍分送“寿龟”、“红柑”、“寿饼”等。
寿诞的当日,较富裕的人家多在前厅摆香案,做延生醮,向天地和祖宗谢恩,并备办筵席,宴请来祝寿的亲戚好友;午后和晚上还演莆仙戏或木偶戏,为祝寿增添喜庆的热闹气氛。
祝寿一般要在厅堂进行,在厅堂正中要挂一块红布,布上要用金线绣上(可用金纸贴)一个金色的大寿字;在寿堂的两旁的墙壁上,挂着亲戚好友赠送的贺轴、贺帏;并要摆两张大桌子,放置亲友送来的寿酒、寿糕、寿面以及出嫁女儿或孙女送来的祝寿的礼盘10个。
拜寿的时辰,多选在寿诞的凌晨,这时,寿星要先焚香拜谢天地和祖宗,然后端坐厅堂中的太师椅上,接受自家内外儿孙的叩头拜寿。一般是按辈分逐个进行跪拜,跪拜之后,寿星给每人送个红包作为回礼。
“做寿者”与祝寿者均不分贫富贵贱,只要沾亲带故就得参与。由于同一天逢十“做寿”者甚多,就出现“做寿者”出外截客,回家坐席的热闹场面。而从外地回家过年的莆仙人,正好借此机会寻亲访友,每到一处便抽烟、喝茶、饮酒,说“添福添寿”之类的话。
热闹的寿宴,幸福的晚年,在不一样的民俗中展示得格外美满。
看完记得分享,懂得分享,关注作者、赞赏作者或点击左下方心形符号"喜欢",您的生活会越来越美好!伸出您的金手指,请点击赞赏支持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