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上层统治集团中就已经出现了“献酒上寿”的原始形态的祝寿活动。在一些欢乐、喜庆的场合中,出现了地位较低的人举起酒杯为地位较高的人庆贺祝福,祈祝他们寿运永继,长生不老等一些祝寿仪式。
但这种“献酒上寿”不是在诞生的纪念日里举行,而是一种特定涵义的祝酒,或为了娱乐,或带有政治目的;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祝寿礼俗从南北朝开始,当时主要是给小孩子做生日,至于成人,若父母在世也可以做寿,但是父母去世就不能做了。
唐代“圣寿节”的出现是祝寿礼俗的高峰,唐明皇这位风流天子将自己的生日作为“圣寿节”,开了全国为皇帝庆寿的先例,从他以后的历代皇帝都有自己的“圣寿节”。
到了明清时期,不管是做寿的范围(以前只局限在王公贵族、富人才能做寿,到了清代,贫民也能做寿)还是规模,都有了空前的扩大。
寿诞礼是每当生日时举行的人生礼仪,人的一生要重复好多次。寿礼也叫“过生日”,此外还有“做寿”、“祝寿”、“贺寿”等名称。但是寿礼又根据年龄和性别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小的时候庆贺诞生的仪式不叫寿礼,而称为“过生日”,人们认为小孩子、年轻人做寿是不妥的,要折寿的。而只有到了一定年龄,才能称为“做寿”。
寿礼一般在40岁以上才开始举行,但如果父母在世,即使年过半百也不能“做寿”,因为“尊亲在不敢言老”。古时候的寿分上中下寿,100岁为上寿,80岁为中寿,60岁为下寿。男女寿诞也有不同的称呼,比如男称椿寿,女称萱寿。
在源远流长的寿诞文化中,对男女性别和不同年龄段的寿诞日有一些专门的称谓:如:弄璋指男孩诞生;弄瓦指女孩诞生;悬弧之辰指男子生日;悬诞之辰指女子生日。
伴随着祝寿礼的产生,诞生了一种在寿诞礼上使用的专门文体,即寿诞礼辞,包括祝寿柬贴、祝寿锦幛、祝寿诗词、祝寿楹联等。
寿柬是专门用来邀请亲友前来参加自己长辈寿辰的请贴,通常都是由子孙或亲友具名,不由寿星自己具名。寿柬的格式与写法除了按请贴的要求外,还有一些固定的用语,如父亲称“家严”,母亲称“家慈”,男子生日称“悬弧”,女子生日称“设蜕”等。寿柬的款式有横排和竖排两种。
寿幛,也叫礼幛。一般都是用绸布题字做成的。一般在整幅的红绸缎上,剪贴喜纸。有用红纸的主轴,称“寿轴”;也有外装玻璃框的,称“寿屏”。寿幛有直式与横式之分,不论直式与横式,皆采用长方形。寿幛的撰写,应考虑到寿者的身份、年龄、职业等因素,用语多为赞颂性或祝福性的话。寿幛用字简短,有一个字的,如“寿”字;有四个字的,如“寿比南山”等,通常以四个字为多。寿幛题辞为四字的,在四字当中,有一定的平仄声规律。大概是以平声开始,必以仄声收尾;仄声开始,必以平声收尾。这就是所谓的“平起仄收,仄起平收”。
祝寿时,所做的诗词,叫寿诗、寿词。大体分为自寿和寿人两种。给自己生辰时所写的文章叫自寿,为别人寿诞所写的叫寿人。
自寿的诗词,或写在青少年,或写在中年,或写在晚年,由于身世、阅历和感受各不相同,所抒发的情感亦各有千秋。为他人祝寿的诗词,大体又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为家属亲人所写的寿诗和生日词;一是在社会交往中为他人祝贺所写的寿词。
祝寿楹联,简称寿联。撰拟寿联时,必须分清对象,确立主旨,选用恰当的词句,保证流畅,使人看了能了解其意义,引起共鸣。寿联多用文言文,并且多用成语、典故、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