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要点】
1、“想法”与“感受”的区别
“感受”是说出自己内心真正需求而不是猜测。
“想法”当成“感受”会招致愤怒。意味着指责、下定义,评判,着急着想把责任推卸给对方。
2、如何深挖内心真正的需求
学会去表达自己的需求;
学会去观察自己的感受;
学会去提出一个可执行的要求。
3、容易让人生气的想法
抛弃、攻击、背叛、责怪、 批评、羞辱、恐吓、遗忘、辜负、操纵、误解、疏忽、高人一等、有压力、贬低、拒绝、敲诈、抑制、威胁、欺骗、不受重视、被利用。
注意这些词前面都可以加一个“被”。
【学有所获】
1、什么是想法?(可以加“被”的动词)
“我觉得你不为别人考虑。”
“我觉得这不公平。”
“我感觉我是无关紧要的。”
你所感受到的,是别人“强加“在你身上的东西。
这是你做的一个”推理”,不是你真正感受到的东西,而天然的“感受“是不能够被忽略的。
详见如下【想法列表】:
抛弃、攻击、背叛、责怪、 批评、羞辱、恐吓、遗忘、辜负、操纵、误解、疏忽、高人一等、有压力、贬低、拒绝、敲诈、抑制、威胁、欺骗、不受重视、被利用。
2、什么是感受?(不可以加“被”的形容词)
“我感到很难过,我感到很伤心,我感到很失落。”
要说出自己内心“真正感受到“的东西,而不是”猜测“的东西。
说自己猜测的东西,就是我们所说的“加戏“,在脑子里加戏了,从而情绪就会忍不住。(猜测的东西=加戏)
(详见图例【感受列表】)
3、什么是需求?
需求,是“人类共通”的东西。
(详见图例【需求列表】)
4、如何深挖内心真正的需求?(公式=观察感受+表达需求+提出可执行的要求)
A.观察自己的感受
B.表达自己的需求
C.提出一个可执行的要求
5、如果把“想法“当作”感受“,会怎么样?
把想法当成感受表达出来的时候,就会招致对方的“愤怒“。
因为,这意味着指责、意味着下定义、意味着评判。
因为,这意味着你在着急地想把“责任“推卸给对方。
6、不尊重的五种行为表现
(1)贴标签
(2)忽视、溺爱
(3)威胁(会伤害孩子的自尊,会破坏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会破坏我们相互之间的尊敬和信任,会降低对方的人格)
(4)攀比
(5)评判
【补充案例集】
[案例1:女儿考试全班倒数]
“这次考试全班倒数第五,妈妈觉得很难过、很伤心。“
·是不是孩子学习成绩不好,父母就一定会难过?不是。
·你内心的不高兴、内心的失落,是哪位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这件事情吗?不是。是自己内心的某一个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但是我们把这个责任推卸到孩子的身上。
·这样沟通方式,是否有用?有用。孩子特别希望妈妈不要丢脸,就会努力学习。
——虽然他能够达成目标,但是达成目标的目的只是为了让妈妈别伤心,只是为了让妈妈别丢脸。(为妈妈的学习)
——他的内心根本不爱学习这件事,从小就被妈妈那这件事情做“情感上的逼迫“。
——所以,让所有人都回归事物的本质。即“学习这件事情本质上是美好的,而不是来自于你非得让妈妈开心才去学习“。没有逼迫、没有恐吓、没有交换、没有要求。
[案例2:员工与老板]
·没有员工来上班,是为了气老板来的。
·没有老板工作,是为了虐待员工的。
——所以,里面一定有大量的误会,有大量的传递上的失误,或者大家双方没有表达清楚。
[案例3:给老爸买鞋]
“你让我很丢脸,你还像不像一个教授?你这个样子别人都怎么说我?“(变成”冲突“和”矛盾“)
·爸爸是教授,一直穿很旧的鞋子,被人家误以为是收破烂的,我感觉自己很没面子。
——回归到你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上。你的需求:关心爸爸;爸爸的需求:为你省钱,关心你。因此,双方的需求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关心对方,为这个家庭做出贡献。
【学以致用】
根据本课内容,完成“感受-需要”练习,将日常表达用我感到___,是因为我需要____。的格式造句,深刻体会感受背后的内心真实需求。可以多举几个例子哦~
(例如:日常表达:1. 一个人好孤单。我感到孤单,是因为我需要陪伴。2. 我感觉被冷落!我感到失落,是因为我需要别人的认同。3. 我妈实在是太唠叨了。我感到烦躁,是因为我需要这一刻有自己独处的时间。)
【我感到___,是因为我需要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