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ta每日一文#Day24
三个小时的《暗恋桃花源》结束,和我一起观看这部话剧的闺蜜到家后微信说:如果以后还有话剧演出,要二刷。好作品如果有一个直接的评判标准,那就是让人欲罢不能,看了一次还想看第二次。
先来说说这部话剧,故事的梗概在互联网上我们都能看到(以下来源百度百科):
“暗恋”和“桃花源”实际是两个不相干的剧组,他们都与剧场签定了当晚彩排的合约,双方争执不下,谁也不肯相让。由于演出在即,他们不得不同时在剧场中彩排,遂成就了一出古今悲喜交错的舞台奇观。“暗恋”是一出现代悲剧。青年男女江滨柳和云之凡在上海因战乱相遇,也因战乱离散;其后两人不约而同逃到台湾,却彼此不知情,苦恋40年后才得以相见,时以男婚女嫁多年,江滨柳已濒临病终。“桃花源”则是一出古装喜剧。武陵人鱼夫老陶之妻春花与房东袁老板私通,老陶离家出走桃花源;等他回武陵后,春花已与袁老板成家生子。
乍一想,整个舞台是混乱的,正在屏息欣赏某一个剧组的排练时另一个剧组出现,甚至不时的有路人、寻找男人的疯女人、幕后人员出现。如果中途来的观众,一定觉得自己走错了剧场。可是,为什么我在看完后仍然拍案叫好呢?
这次观看是我第一次近距离的看到演员沉浸表演。因为离舞台很近,演员的每个表情我都看得清楚,面对1000名观众,走上舞台从容表演,力图把人物形象淋漓尽致的展现在我面前,深受感动。在观看这幕话剧时,时而假象,如果我站在舞台,肯定会说不出话来,而眼前的演员却在舞台上又哭又笑,随时切换不同的状态,真是佩服。话剧特意设置了少一朵桃花的幕布,在最后一小时,有位工作人员一直背对我们在幕布上画桃花,当那一朵桃花画完,话剧也随之结束。是悲剧,又在圆满的幕布上看到了“喜”。
虽然是不同时代的事,剧情不一样,但是当两个时代的戏在同一舞台排练时,你会发现很多台词是可以串联对的上,一点也不违和,这也是和我们暗示过去和现在、现在和未来的社会看似一直在进步,但是这个社会真的在进步吗?你能说因为互联网的发展,人类的文明就真的进步了吗?我时常觉得没有。之前听过贾樟柯导演拍《三峡好人》后的一段感触:
在拍《三峡好人》之前,我对中国整个社会总体来说还是比较乐观的,但是我拍 《三峡好人》那个时候越来越失望,但是当你真正的深入后会发现社会其实很固化,没有那么大的流动。大家就是从一个艰难的生活流动到另一个艰难的生活。如果让我思考这个变革,其实我们生活在变革的幻觉里。
对于贾樟柯导演这段话,我想了很久,应该说用“幻觉”一次回答了我过年回家时针对“大家都在变富裕,生活的更好,为什么乡亲们却没有曾经活的那么开心”的疑问。其实,本质来说,大家只是表面上物质条件变好,但是生活因为越来越深的欲望鸿沟而更加不幸福。
昨天,我和朋友交流有哪些值得看的好书时还不谋而合——现如今的出版市场真的找不到特别优秀的经典作品。从书籍到电影,中国的整个人文水平都比不上近代。
除了这种生活幻觉的感慨,我也试图在这部话剧中寻找积极的意义,一个关于在混乱中寻找新秩序的道理。“暗恋”中因为战乱失去联系的恋人,“桃花源”中因为武林乱而失去家庭走投无路的渔夫老掏,都没有因为混乱而停滞,却都在这种混乱中逆流而上。正如渔夫老陶,误入桃花源看到了不一样的生活方式,找寻到生活的意义。
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我们也会时常感觉找不到任何生存的位置。即便找到了,依旧继续担心分崩离析。可是,我们依旧选择逆流而上。有人说,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一颗“想变好”的欲望,而我恰恰觉得比起变得更好,人们更执着于“找寻新秩序,扎根新稳定”。不管何时到达,我们都在渴望抵达心中的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