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吴军博士的《浪潮之巅》, 看着一个个传奇公司的辉煌与衰落,惋惜中又不乏震撼 很庆幸自己站在一个科技的风口浪尖上,同作者一样,期待着下一次的科技浪潮和变革。
AT&T,作为美国曾经最大的电信公司,曾经美国国际长途电话的价钱是由AT&T决定的,而不是市场决定的,1962年它又发射第一颗商用通信卫星。贝尔实验室 又是天才汇聚,无数的科技成果在这里诞生,所以AT&T的根基在美国难以撼动,然而80年代 的反垄断无法将AT&T遏制 反而让它发展的更好, 在95年,设备部门让AT&T分家,一是为了和当时2大长途电话公司MCI和Sprint形成销售关系 做市场, 然后再分成电信业务的朗讯和计算机业务的NCR。 当然朗讯确实盈利了,但是要想维持股票的增长 你的保证销售额和利润超过华尔街的预期,2000年后 互联网泡沫时期,应收款项让朗讯净亏空。 原先95年 朗讯的利润就不足以养活2万人的巨型实验室,到2000年不得不全部关闭。
首先想想,以我自己的观点觉得作为一个大的empire帝国企业,不能再因为一时的销售业绩的提升而拆散一个成熟的整体。使得单独的公司的盈利抵不过其他部门的支撑,美国曾经多少次要让AT&T拆开卖,到最后它自己把自己拆了。第二点原因可说是时代的原因,就像当今互联网不断冲击的普通的移动通信业务,数据的交换设备冲击着语音的交换设备, 路由器,wifi,冲击着普通的电话业务, 这也是相似的原因吧。
说说IBM,小华生在二战后把电子工业引入IBM,作为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 (以前主要是机械制表) 到60年代它投入了50亿的资金于计算机业。 上台后5年,小华生就将营业额翻了三倍。值得赞扬的是,当时计算机的研制是为了流体力学的计算,所以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和军方,但是潜在的价值很多人不知道,我们作为普通人不需要做那么多的计算,它可以储存信息,可以打印,可以处理文字, 所以它的普及让其顺应计算机革命大潮时代平稳的向前走了30多年。 可是它都是面向企业 和政府的,它并没意识到个体 这个最广大的受众,后来它还是尝试做了IBM PC用最短的时间 用8088处理器,搞了出来,但是市场营业额只占它所有份额的一点点,加之后来的反垄断对其限制, 康柏,戴尔,苹果的出现让它着急着迅速开发自己到的pc,甚至懒得开发自己的操作系统,被当时的比尔盖茨空手套白狼 用dos骗了一把, 后来windows 3.1的出现 让IBM彻底落伍了。
因为神奇的摩尔定律,微机性能每18月翻一番,性能逐渐取代大型机,IBM艰难到甚至快倒闭。后来郭士纳的上任,先是砍掉只注重理论的研究部门, 加快研究与市场的整合,放弃一些不在行的服务消费市场,把体制搞的整洁,裁掉冗余的部门和项目,然后将硬件制造和软件开发 服务合为一体,目标专一的打造IT服务业。后来IBM成了全球最大的开源linux服务的公司05年把pc卖给联想,把制造卖给日本日立公司,也是本着打造专一的服务性质的公司,把效益不好的部门卖掉扩大核心利益利润高的部门,这样同AT&T显然不同 有意思的战略是,申请专利,IBM把一些可能日后有用但目前没用的发明及早申请专利,目的就是为了以后专门控告别人侵权。 每年ibm专利费都能挣到10亿。
乔布斯当年雇了斯库利1984年推出了产品Mackintosh之后呢,本来拥有了图形窗口外加鼠标的界面就可以甩掉当时的IBM pc几条街。然后市场占有率才百分之几,完全可以停歇一下,坐等市场逐渐扩大。史蒂夫乔布斯却当时找惠普hp110电脑制造者 山口曼过来 开发手机,看看那时是什么年代。虽说创新乃是公司发展的必要,但是创新要一个前提,他 忽略了科技发展的时代,和市场占有的前提。所以85年乔布斯从公司赶走 也有他自己的道理。而等十几年后,他重返苹果时,这个时候 他自己准备好了,当然这个时代也准备好了, 市场上06.07年手机陷入的死循环,正需要IPHONE的创新来打破,二 是合作,让微软给apple投资, 提供windows版本的itunes。加之他团队的力量, 第一流的供应链大师,第一流的市场营销大师,第一流的硬件团队,第一流的软件团队。这当然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说创新,创新仅仅从技术层面上对公司来说谈何容易?
但是对于创新,教科书上的普通商业运营模式就并非是正确的,从管理上讲创新才是最为必要的,
DELL绝对是个好例子,
传统制造业你知道 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加工制造,订单处理,批发经营,零售这是7个环节,戴尔 无敌的将这7个环节整到了2个,DELL为了降低成本压根不设立工厂,直接由外包工厂加工,然后产品设计也外包,原料采购上DELL和其他PC芯片公司谈好协议,直接将芯片和配件发给 外包的工厂, 销售上它不整批发商,直接直销,就是工厂按照单子造计算机 然后直接按照交货的地址发货。 这样的商业模式 让它的效率是如此的高,从此DELL从普通的兼容机厂做到全球主流的微机生产厂商。
这个小小的事例引出了我其他的一些思考,当yahoo在互联网中做门户网站时,自主的免费邮箱hotmail让很多广告公司青睐,可是仅仅几年的时间 就被微软收购了,还是因为效率层次上有些原因,普通的广告业 1,运营的费用,2批发零售,3订单处理, yahoo在广告营销部门靠员工拉广告,然后广告的投放和那一类网页 哪一类的位置,都是半手工的。 这样的模式和传统的差不多,效率极其低。而GOOGLE 是关键字匹配技术, 然后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第二和第三部的效率。当然现在这种模式的普遍 我们都可以在360和百度中看的到。
ebay 和亚马逊的成功, 在线建立的支付和购物平台让开发者完全可以坐享其成。马云照搬了美国这种商业模式,成功的登顶了国内福布斯首富。这就是模式的抄袭和创新的作用。 说道这抄袭的这点,去年在学校听课教员还说在中国不要搞互联网,小的创业公司做出来的东西 很快就会被大公司抄袭,被吞并。 有一定的道理,网景公司netscape当初的浏览器功能完善 技术层次上真的很好,但是微软凭借强大的公司背景,在比尔要求的最短期限内开发出一个半成品一样的internet explor 与它的操作系统上 与windows操作系统绑定销售。 网景控告微软 ,微软死不承认说这不是垄断 这是我们操作系统自带的功能的一部分。网景公司就昙花一现的被微软湮没了。
美国的这种悲剧,几年后多次在中国上演,知道为什么吗? 归根结底是 科技不是主导你是否会在这个公司与其他公司之间竞争的先决条件,公司的规模实力,运营的环境才是。 我这个公司做的比你大,我的运营条件比你好,加之你没有专利,我就会在最短时间内把你所做的COPY出来,所以小公司怎么存活?先不要谈创新,把运营的效率提上去才是关键,效率,一点点的占领市场份额,把平台站稳。适时的推出你所特有的东西。
辉煌的3M公司,它的创新理念值得称道,给每个员工15%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做自己有兴趣的项目,3M的主打胶带项目正是他公司手下的一个普通员工发明的。 后来GOOGLE也学习这个模式 据说给自己员工20%的时间。
记得书里谈到貌似叫做诺维格定理的话 是说 市场占有率达到50%以后,营业额就没法达到每年翻一番的水准了,因为从某种程度上市场饱和了,所以这个时候 公司就要寻找新的成长点, 就是发展的新的方向,06,07年的google正是如此,在搜索领域06年达到70%,因此收购youtube, 收购doubleClick,虽然是扩张 但始终围绕他的广告业务, 还有开发andriod系统和平台。
为什么如今IT公司能在最短时间内以GOOGLE 为代表的 ,2002年建立,2004年市值就达到上百亿美元的速度发展呢?
而传统行业 比如汽车业就不行呢?向我前面提到的戴尔与普通制造厂的关系,传统制造厂 汽车工业,它的生产效率太低了,不想软件 一下子能拷贝多少份 要多少有多少,成本低廉。 汽车,飞机,石油 制造,环节之多, 利润之低 而且 几乎很难看到 某公司造成整个行业垄断,从轮胎上邓禄普 普利司通 米其林之间都不分高下,都可以互相取代。 而商定的计算机行业则不同。 做芯片的英特尔 和AMD, 英特尔目前是老大哥,AMD只能说是一个小跟班。当然这样也有好处,英特尔留给AMD一个在该行业的位置,1是为了互相竞争,免得自己无事可做,2是为了躲避垄断法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从某种程度上 这正是该行业成熟的一个标志,好比统治 不是各个阶层都在争斗,而是1个君王统领大局,这个国家的体系会稳定的多一样。
美国的硅谷创造了多少财富的神话,大体上它就是一个坐落于大学的科技工业园区, 多少个国家 地区学习它的模式, 比如中国的北京中关村,可是它必然不得要领, 从教育上, 美国已经沿用纽曼 洪堡的模式 , 教育是为了服务于社会 工业, 国内多少的学校 围墙之内阻隔 的不仅仅是空间, 更是精神。 这是大的话题,我字辈过低,当然最重要的是 我想说,不要太在意学历,而要问问这个人确切的想法, 毕竟甲骨文公司 拉里埃里森 比尔盖茨, 乔布斯, 扎克伯格,陈士骏, DELL创始人 麦克戴尔。。。。数不胜数 都是压根没大学文凭的。 英雄莫问出处, 在中国,啧啧 很难做到。但是 我还是乐观的期待着 这一切会
读吴军《浪潮之巅》有感
本文写于2014.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