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31日,在大学毕业整整一个月后,怀着无比激动地心情,终于整装出发了。
躺在夜晚的火车上,一路北上。漆黑的车厢中,回响着车轮撞击铁轨的声音,而我的思绪却早已飘向远方,想象着,会有怎样的遇见。
来到北京后,见到的第一个小伙伴,是一个娇小的广东妹子,叫做婧子。她刚刚结束一个短期的支教项目,便从广西背着一个几乎和她一样重的旅行背包赶到了这里。和她见面是在另一个小伙伴的学校。婧子没来之前,就在QQ群里问了有哪位在京的小伙伴可以提供住宿。一位家住北京并在京城上学小伙伴——凌晨同学,立马热心的回应道:“来我这,住我宿舍就行。”然而,直到去前期集训报道地点时,我才见到这位名字与凌晨十二点的“凌晨”一模一样的热心小伙伴。
按捺了两天的等待,报名相聚的日子终于到来。那天一早便起床,穿过北京熙熙攘攘的人群,刚走出地铁站口,我便四处张望,寻找前来接待的小伙伴。忽然之间,身边出现了一个声音:“这儿,终于见到你了,来的挺早哈。”第一次见面,志愿者宁宁就熟络的打起了招呼,同时见到了此届小鹰计划中年龄最小的成员小宇,一个才大学二年级的四川小哥。没有多余的话语,我们默契了打开了醒目的“小鹰旗帜”等待着约好上午前来的小伙伴。没过一会儿,一个白净净的大男孩出现在我们面前,他有个别称叫小清新,于是从见面的那时起,就很少有人叫他的名字,听到的都是“小清新”。这位小清新在大一下学期便成立了自己的公益组织,一直在努力为山村小学的教育做些事情。随后此届年最年长的伟明大哥,在我们的期待中缓缓出现。伟明哥本科浙大,复旦研究生,如今是纽约大学在读博士。对于我们这群还是本科阶段的小家伙,看他就像看猩猩一样,眼中也泛滥了各种小星星,对于他的经历,充满了好奇。刚聚齐,大家就七嘴八舌的热聊了起来,竟没有丝毫的生疏感,一起奔向了“四海书院”。
从颐和园坐上车,便向着郊区而去。渐渐远离城市的喧嚣,连绵的山峦缓缓的从远方浮现。“我们培训的地方到底是什么样子啊?”车上大家忍不住开始向宁宁打听关于培训场地的消息。“很不错哦,别墅的样子,具体情况你们到了就知道了哈。”宁宁卖着关子,笑嘻嘻的看着无比期待的我们。经过一段成土飞扬的小道,汽车很快驶进了一片室外桃园般的乡村。当一块写着“孔子四海书院”的指示牌出现在视线里时,目的地终于到了。
我们雀跃的跳下车,相互帮忙拧着行李,穿过了书院的院门,一个精致的小花园瞬间跳跃到了眼前,“哇,真棒!”拉开正门,拦开门帘后,一位穿着传统书院服装的男士便走过来,微笑着帮忙开着门,走在前面的小伙伴,下意识的转回头,做了一个“小点声”的动作示意,后面原本还咋咋呼呼的一群人,立马轻手轻脚起来,当走进房间内,一种书香宁静的气氛扑面而来,也瞬间明白了刚才那位小伙伴的意思。往里刚走几步就见到了项目官员松哥和超逸姐正在屋子里忙着,见到我们到来时,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招呼起我们放行李,先休息一会。放下行李后,我们便四处游荡,迫不及待的探索起书院。前厅的左边是个清幽的茶室,里面播放着清扬的音乐,一位正在斟茶的女士,示意我们坐下,给我们演示起茶道。前厅的右边则是一个近百平的餐厅,餐厅的一旁则是错落有致的书架,上面排满了各种传统文化典籍。透过四周近乎落地的大玻璃窗,一片片盎然的绿意,在窗外自由的摇曳。而客餐厅的正上方,却是一间全木质装修的开阔场地,那时还不知道,在那里我们竟会留下那么多的泪水和欢笑。
经过短暂的休息,下午超逸姐让我做起了接站工作。在相同的地铁口,顺利见到了“书法家”晓虹、名字很“崇高”的高崇、以及后来让大家惊叹不己的万能美女汉子“敏姣”。我们四人站在小鹰旗帜后,愉快的拍下了第一张合影。回去的路上,还寻到了独自一人坐车前往却迷失方向的“锅炉男”海鸽。傍晚十分,花莹和泽明一起到来,前者是刚经历一段创业,最终转身投向小鹰计划的理科女;后者是一位资深讲座控,暂且给他这样浅显的定位吧,请原谅我一开始对他的无知认识。最后两位小伙伴,一个是名字在新华字典54页的陈晨君,一个是刚从越南游历回来的嘉俊,他们相约在地铁口见面,晚上11点多终于赶到了培训地。
至此,这一群人有意思的人聚齐四海,实践正式开始前,为期两周的培训即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