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会。
首先,司马衷是否是傻子未经证实,极有可能是后世厌恶司马家族抢了曹魏的皇位故意捏造的。
曾经同父异母的弟弟成都王司马颖作乱犯上,侍中嵇绍保护司马衷,与敌人血战,最终倒在了司马衷面前。嵇绍血都溅到司马衷的衣服上。等到战事平定后侍从要换洗司马衷这带血的衣物,司马衷却悲痛的说道:“这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
那个流传很广的“何不食肉糜”笑话,基本可以肯定是杜撰的。司马衷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般痴傻,而这一点,作为亲生父亲的司马炎,应该更清楚。
晋朝分为大一统的西晋与偏安东南的东晋,不过,西晋虽然表面上是个大一统的王朝,但实际上完整的时间只有短短的10年,即公元280年灭吴,至290年晋武帝司马炎驾崩。之后的西晋,先是八王之乱,然后是五胡乱华,局面最终不可收拾。
有人曾评论说:“西晋本来是可以不乱的,都怪司马炎把江山传给了傻儿子。”但是,司马炎不把皇位传给司马衷,西晋还是肯定会乱的。
从军事角度来看,司马炎从曹魏的灭亡意识到了一个问题,就是宗室的势力太过弱小,以致司马氏可以轻易地控制曹魏。
魏文帝曹丕对宗室非常猜忌,他称帝后,曹氏宗室几乎都成了高级囚徒,有吃有喝,就是没有自由。连“才高八斗”的曹植,也被曹丕、曹叡当皮球一样踢来踢去,换了很多囚禁地点。
因此,司马炎认为,要使司马氏江山永固,必须壮大司马宗室的实力,授以实职与兵权。司马炎的逻辑很简单:司马宗室有了兵权,如果朝中有了异姓权臣,司马宗室自然会出兵,除掉异姓权臣,从而巩固司马氏的江山。
按照晋朝的制度,司马家的王爷分别据守各郡,原来的郡名改为“国”。以河北的冀州为例,曹魏时期的河间郡,更名为河间国(北起雄县,南至交河),从渤海郡分出一个章武国(今文安、黄骅一带),安平郡改为安平国(河北冀州一带),等等。
而且,以司马炎为圆点,和他血缘近的宗室,就封为“大国”,血缘略远的,封“次
国”或“下国”。比如司马炎的叔父司马伦(八王之一)封为琅琊王,司马亮封为扶风王,这都是“大国”,可以组建一只“上军”,数量为5000人。“次国”的兵力是3000人,“下国”的兵力是1500人。
司马炎大封诸王,本意就是让诸王为朝廷屏藩,有事可以“清君侧”。但实际上,诸王有了兵权,个个野心勃勃,只不过司马炎还活着,他们不敢放肆,等到司马炎一驾崩,即使继承皇位的不是“傻儿子”司马衷,而是很聪明的孙子司马遹,这些王爷也一样会造反。
历史上曾经有先例。
比如汉文帝驾崩后,景帝即位,景帝做事心狠手辣,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刘姓诸侯王照样造反,因为这些诸侯王个个手上有兵权和财权。
再如,明朝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继承人,朱允炆即位后,决定削藩,他的叔叔们掌握兵权,对朝廷是心腹大患。结果燕王朱棣跳出来,抢了朱允炆的皇位,还把朱允炆打到下落不明。再假如朱允炆不削藩,朱棣也会反,只不过要找一个合适的借口而已。
西晋面临的也是这个局面,这些王爷辈份太高,而且立过大功,对司马炎还能勉强尽君臣之礼,但对司马炎的儿子们,他们都不会心悦诚服。
也许,司马炎也曾有过一个想法,就是越过傻儿子司马衷,立孙子司马遹为帝。司马遹从小就聪明绝顶,而且胸怀大志,很有先祖司马懿的风范,让他继承皇位,比司马衷强多了。后世康熙大帝立雍正继承皇位,可能就是模仿司马炎,只不过雍正比司马衷更能驾驭朝政罢了。
再说,司马炎在公元290年驾崩时,司马遹还只有12岁,他再聪明绝顶,又如何能制服那些桀骜不驯的军功在身的前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