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老伴做了一顿北方冬季常吃的家常菜——猪肉炖粉条子。那浓香赤酱的猪肉块子混着溜滑透亮的粗粉条子再配上翡白翠绿的大白菜,造就了这道须得“可劲造”的东北风味菜。
电影《辽沈战役》
吃着吃着,脑子里突然涌出一些电影镜头;那是九十年代初,八一电影制片厂拍的“大决战”系列片之一“辽沈战役”中的故事。
故事说的是辽沈战役打锦州时 ,外围攻坚战中的“配水池”之战。
1948年10月9日起,东北野战军开始扫清锦州外围据点。配水池之战,是锦州外围的关键战斗之一。配水池是日本人修建的一个供水设施。因地势较高,成为锦州战役时国民党守军的屏障,国民党守军在此修建了大量钢筋水泥的工事,并派一个加强营驻守。配水池周围散布着14座地堡和10余个明暗火力点。工事坚固,火力密集。国民党守军自喻“配水池是第二个凡尔登”,“守配水池的都是铁打的汉”。
1948年10月12日8时,配水池战斗开始,担任攻打配水池任务的,是东北野战军第3纵队第7师第20团1营。
我们要感谢八一厂的编导和演员们,真实的再现了当年惨烈的战斗画面。用这种朴素直白的艺术手法,把残酷的战争场景升华到精神层面,永久的定格在我们的记忆中。让我们今天仍能看到先烈们的英姿和感受他们的牺牲精神。
由猪肉炖粉条子到“辽沈战役”电影,再到配水池战斗。勾起了我对这段历史的兴趣。看的资料越多,了解的人物故事越多,对先烈和英雄们的崇敬之心越浓,就越想表述一番。
“迫近指挥”
在战时,“迫近指挥”是沉掂掂的几个字,既是我军的优良传统,更是我军与所有其它军队的根本区别。
“迫近指挥”这个词最早出现在中央军委给东野指挥部的一份电报中;东野指挥部是十月五日到达锦州前线,六日毛泽东电示东野打锦州的各项事宜。电报最后说到“你们到锦州附近指挥甚好,但你们不宜距城太近,应在距城较远之处以电话能联络各攻城兵团即妥。务求保障安全。另设攻城直接指挥所,委托适当人员,秉承你们意旨,迫近城垣指挥,(亦不要太近)。”,这里既有任务的要求,也有对战将的关爱;因为就在几天前,东野炮纵司令员朱瑞在前线触雷牺牲了。这也是整个解放战争中牺牲的最高级将领。
距锦州不到十公里的帽儿山当然是在国民党守军大炮射程之内,更不用说飞机轰炸的危险。领着纵队司令们观察地形,选择突破口,面授机宜。“林,罗,刘”就是这样冒着炮火“迫近指挥”,保证了锦州战役的胜利。
野司首长都迫近前沿了,纵队司令更得往前压。十月十一日三纵司令员韩先楚,政委罗舜初签发了三纵“作字第四号作战命令”,除明确了各部的作战任务,在其中更是明确指出纵队指挥所位置;“五,战斗发起时,三纵队指挥所第一步在姜家沟北山,第二步进到配水池,第三部进到原省公署。”,三纵司令韩先楚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配水池战斗还未结束,韩先楚就要“迫近指挥”了。“天刚一擦黑,他就带着参谋和警卫人员冒着敌人的炮火,向20团的指挥所奔去。途中,韩司令的胃病突然发作,疼痛难忍,豆大的汉珠往下淌,捂着肚子起不来了。警卫员孙*瑞一看首长病了,在这炮火连天的阵地上,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急的他也不顾自己个子矮,背起司令员就跑,由于情况紧急,道路复杂,孙*瑞竟累的口吐鲜血。小刘一见忙上前替换,硬是将司令员背上配水池。”。纵队司令“迫近”到了团指挥所,那师长团长更得往前跑,营长连长自然就成了突击队的队长。
正是这种一级一级的“迫近指挥”,把陈长捷、廖耀湘迫进了战俘营。
旋风司令韩先楚
三纵在东野号称“旋风部队”,三纵的司令自然就是“旋风司令”。但“旋风”这个称号并不是解放军自己授于的,而是他们的对手,东北国军将领叫出来的。国军在东北的最高指挥官杜律明、陈诚、卫立煌、廖耀湘在战场上都 吃过东野三纵的苦头,也都有过对“旋风部队”的记忆和评价。
人称“璇风司令”的三纵司令员韩先楚,是东野有名的虎将;从东北一路打到海南岛,又出国打到朝鲜。朝鲜战场上赫赫有名的志愿军第四十军和今天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集团军的前身就是这支旋风部队。
一营长赵兴元
影片中“高营长”的原型人物——东北野战军三纵七师20团1营长赵兴元,战后被授予“文武双全的全面英雄”光荣称号,后被选为“全国战斗英雄”。
“用生命记录战争的人”
配水池战斗是十月十二日开始的,这篇报道十月二十八日见报。是我们见到的关于配水池战斗的最早最真实最权威的文字资料;它的作者非同凡响,来自于著名的战地记者——华山。
华山,原名杨华宁,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和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地采访。
配水池战斗是罕见的残酷,据幸存者回忆;一个六百多人的加强营,连伤员共活下来二十余人,而攻上配水池的只有五个人和一个随军记者。这个记者就是华山。
知道华山这个名字的人不多,但知道《鸡毛信》,知道海娃的人不少。华山写的这部中篇小说1946年发表在张家口出版的文艺月刊《长城》第二期上。相信我们的同龄人都看过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或连环画。
战争年代的“随军记者”或战地记者都是一些“用生命记录战争的人”,他们以生命为代价,以亲历者的姿态还原了战争的原貌。有两位东北电影制片厂的摄影记者就牺牲在这次打锦州的战役中。
英名永存
让我们记住这些英烈的名字吧:
三纵司令韩先楚
开国上将,解放后长期担任福州军区司令员,镇守南疆,与他的老对手们隔海相望。1986年逝世,享年73岁。
三纵七师20团一营长赵兴元
1955年授中校衔,1988年授中将衔,2016年逝世,享年91岁。
“随军记者”华山
战地记者,作家,著作颇丰;著有《远航集》《华山战地通讯选》《朝鲜战场日记》《华山文集》等。1985年逝世,享年65岁。
战役中牺牲的英雄名字散见于各种军史、传记、回忆录和辽沈战役记念馆烈士墙中。这里只列出华山的战地报道中讲述的英雄名字,他们是:
解放战士罗开华、茶新高。新战士白锡林、姚乃成。共产党员黄配山,小炮手张福元,卫生员白金才。
当然还有大量的无名英雄。
英烈们,功勋飈禀,万世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