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性亲密关系》,作者是多伦多大学心理学硕士史秀雄。
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就能在媒体里读到家庭暴力、夫妻反目、父子成仇的相关新闻。好像越是亲密的人,反而越容易伤害对方。这大概就跟我们今天要说的“假性亲密”关系有关。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在跟伴侣讨论一个问题时,你猛地发现你们对世界的看法大相径庭,你忽然意识到,你并没有那么了解ta。如果你也曾经在亲密关系中感到需要掩饰自己,无法坦诚相待,那很可能,你跟伴侣之间,离真正的亲密还隔了一些什么?
如何识别你的亲密关系是否具备足够的真实的“亲密度”?“假性亲密关系”的运行机制是什么?
一、什么是“假性亲密关系”?
这个词很有冲击力,有点颠覆了我们对亲密关系的假设,让一个印象中完美无暇的事情变得庸俗和脆弱了。但这个词又很能引起共鸣,每个人看到它大约都能对应到一些现实生活的见闻。
什么是假性亲密关系?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或许需要先明白:什么是亲密。虽然每对伴侣都有自己独特的亲密体验,但是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所有高质量的亲密关系都存在共性。根据情绪取向治疗,亲密关系是我们满足依恋他人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我们对亲密的渴望和所有的情绪体验可以被理解和呵护,这时,我们就建立起了很强的情感连结。
换句话说,在亲近的关系里,我们会有种情感上被“看见”的感觉。
与真正的亲密相比,“假性亲密关系”往往过多关注形式和名义上的亲近,两个人的互动更多基于理性思考,对彼此的理解停留在行为表象,而不是其背后的依附需求和情感表达。我们想当然地认为两个人只要确定关系了,领证结婚了,就应该自然而然地变亲密。然而亲密关系是关系质量决定形式,而非形式拉动关系质量。在遇到矛盾分歧时,我们也误认为争辩对错可以修复关系,却忘记了亲密关系的本质是情感连结,当情感连结出现裂痕的时候去讲道理,争是非,恰恰是情感上疏远对方的行为。
在典型的假性亲密关系里,两个人很容易片面肤浅地理解彼此的言行,并且试图去评价这些行为的合理性。由于惧怕评价和批判,两个人都在关系里感到不够安全,无法坦诚地敞开内心。一些亟待表达的情感,例如伤心、难过、脆弱和无助的感受,需要被用愤怒、指责或者冷漠加以掩饰,然而这样的结果往往是两个人对彼此产生更大的误解和情感伤害。
二、是什么酿成“假性亲密关系”?
对于许多人来说,亲密关系应当是简单自然、不费工夫的。因为我们的教育和文化环境对亲密关系的探讨非常简略,个体应该如何在亲密关系里相处的教育问题,曾经很大程度上依赖家庭的自然熏陶。我们的父母一辈大多出生在多子女家庭,他们面对的社会环境和婚姻过程也相对比较简单,所以对亲密关系抱有这样的态度可以理解。
然而现在二三十岁的年轻人面对的则是完全不同的情况。大家普遍是独生子女,年轻人越来越强调个人主义和个性,互联网强烈冲击人际关系,家庭和婚姻形态随着经济和社会发生剧变。
站在专业角度,亲密感到底是什么?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又如何去辨别真正的亲密与假性的亲密之间的界限?
我们可以来做个小测试,让你感受下自己关系的亲密程度。这个测试可以帮助你判断自己的感情是真亲密还是假亲密,改编自美国著名婚恋心理学家约翰·高特曼的著作《幸福的婚姻:男人与女人的长期相处之道》。总共20个问题,每个问题只需要回答是或者否,最好拉上你的伴侣一起,让他帮你确认自己的答案是否真实。
你可以在文稿中找到这20个题目。
1.能说出配偶挚友的名字
2.知道配偶目前面临的压力
3.能说出最近让配偶觉得恼火的人的名字
4.能说出配偶最有天赋或者最擅长的事物
5.能说出最能令配偶开心的事物
6.能说出配偶基本的人生哲学和追求
7.能列出一份配偶最不喜欢的人的名单
8.知道配偶最喜欢的音乐
9.能列出配偶最喜欢的三部电影
10.配偶了解我目前的压力
11.知道配偶生命中三个最重要的决定
12.能说出配偶小时候遇到的最紧张的事情
13.能列出配偶人生的主要志向和期望
14.能说出配偶情绪不好时最希望得到的安抚方式
15.能说出配偶身体最敏感的三个区域
16.如果配偶买彩票中大奖,我知道对方想要做什么
17.能详细说出第一次遇到配偶时的印象
18.会定期询问配偶世界中正在发生的事情
19.觉得配偶很了解自己
20.配偶了解我的期望和志向
然后你看一下,你有多少个答案是“YES”?如果得到了10个或以上肯定的答案,那么两个人关系是相对来说比较亲密的。如果不足10个,那说明你们的关系中还有许多盲点和距离,如果在这个阶段就开始谈婚论嫁了,未来感情是否经得起家庭生活的考验就不一定了。
作者在书中讲了一个案例,他曾经和一对结婚刚刚一年的夫妻做过一段时间伴侣咨询,两个人的情感经验都很少,几乎是彼此的初恋。恋情始于大学,毕业之后因为买房问题和父母的推动,自然升级成了婚姻。不过两人显然低估了婚姻的复杂程度,虽然每天的生活并没有太大变化,但是角色和心态的变化让两个人在人际关系、财务和事业规划的方方面面出现了分歧。
小两口努力忍让和压抑着分歧带来的不快,生怕关系受到损害,双方父母也从同样的出发点劝慰着他们。但是这种回避的态度最终让消极情绪从价值观的分歧弥散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每当听到对方的不同意见时,抵触和不满的情绪就油然而生。
但是到了这一步,两个人依然没有正视问题的严重性,想当然地认为这一切都是磨合期,宁可忍受冷淡和冲突也不愿意克服自己的害羞和不适去正面地谈一谈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在不快和忍耐的交替当中,两个人都做了许多错误的选择,说了许多伤害彼此的话,将多年积累的情感资本消耗殆尽。最终他们走到了离婚的边缘,而伴侣咨询是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其实在关系的每一个阶段,两个人都是有很多机会去改变情感的走向的。如果情感经验丰富一些,或许就不会在关系里那么缺乏主见。如果打算结婚的时候对婚姻是什么多一些思考和对话,就不会再婚后才发现双方的观念分歧。如果可以工作两年再结婚,就不会因为刚出校园的单纯掩盖了两个人成长方向的差异。如果可以多了解亲密关系的成败之道,就不会用回避和掩饰来处理矛盾。如果可以掌握情感表达和调节的方法,就不会让不满的情绪蔓延到内心的每一个角落,最终将感情耗尽。
三、如何走出“假性亲密关系”?
要想获得高质量的感情,对于亲密关系的学习和反思是第一步。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提出,爱情是市场里供人挑选的产品,不是选到对的就会永远开心,而是一个持续的、主动建设的过程。这样的态度应该存在于亲密关系的所有阶段,尤其是那些认为关系已经是“老夫老妻”没什么好担心的伴侣之间。许多人在平时的生活中并不是太在意亲密关系的问题,往往都是等到关系矛盾重重,支离破碎之后才带着满心痛苦来求助。即便是求助,也往往停留在对于浅层问题谁对谁错的纠结上,难以看到更深层的问题——个人情感模式、过往关系体验、原生家庭影响等等。
作者在大量的咨询案例中发现,许多人的内心长期缺乏反思和成长,所以个性中的缺陷很容易投射在关系中的不健康行为里。要了解这些缺陷是如何产生的,那就要深入到更加早先的原生家庭体验中去,这时我们经常会发现许多不健康的心理过程是我们为了适应童年糟糕环境的策略,但是在成年后的亲密关系里早已不再适用。这种不匹配是许多人亲密关系中障碍的根源。
例如爱无能的问题,表面上是一个人在亲密关系里无法真实生动地体验亲密和情感的流动,难以发自内心地在乎和爱自己的伴侣,但如果反思内在的心理过程,会发现情绪体验一直以来都被某些防御机制压抑隔绝。这些防御机制的存在虽然让人无法体会到爱情里的快乐,但同时也避免了直面情感上的伤害和痛苦。如果更进一步问这样的机制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常常会发现它始于充满问题的原生家庭关系,是面对挑剔刻薄或者紧张焦虑的父母而发展出来的适应策略。
如果当年在争吵不断,反复被打压批评的家庭关系里我们没有隔离自己的情绪体验,或许早就被日复一日的痛苦逼疯了。但是当生活进入新的阶段,我们面对自己的爱人时,虽然对方不会再像父母那样对待自己,但是由于缺乏个人成长和反思,我们还会习惯性地沿用曾经的情绪调节模式。所以在自己的亲密关系里,情感上的疏离和隔绝就不可避免。
如果看不到这些内在的机制和过程,那么爱无能会被简单地解读为不够爱,不愿意爱,甚至是冷漠无情这样的批判。这样的解读不光不会帮助人改变,反而会让关系更加紧张。如果两个人可以通过咨询、学习和反思提升对自己的认知,也就有可能更好地帮助自己的伴侣理解那些带来困扰的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自我保护和创伤的体验。这样的理解可以降低关系中的冲突感,增加对彼此的信任和对关系的信心。
在实现了这样的相互理解之后,两个人就可以在关系里感到更为安全,也可以更坦诚地流露自己的情感,并且得到回应。更为亲近的关系,就是在这种不断回应彼此情感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方面我们不断锻炼自己那种“透过表象行为看到内心情感表达”的能力与意识,另一方面也和伴侣一起探索和发现各种令自己满意的回应方式。当两个人的情感连结十分稳固时,再回头来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与挑战,就有了被支持感和信心来源。
在高质量的亲密关系里,我们战胜了各自的不足与恐惧,带着坦承和爱意面对彼此,情感被放在了对错之前,动机和需求比权力和掌控更重要,关系基础的建设可以比应激性的问题解决获得更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