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情是永恒的话题。重情者多为女性,但也不乏男子。王献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不仅才华横溢,而且相貌堂堂,风流俊雅为一时之冠。他的妻子郗道茂也是他的表姐,不仅貌美,而且文静温雅,才情兼备,深得王羲之夫妇喜爱。二人青梅竹马,长大后成婚,夫妻恩爱,相约白头。可是一个人的出现,犹如晴空霹雳,打破了他们平静的生活。这个人就是当朝的新安公主,简文帝司马昱的女儿司马道福。
出色的男人必定会有许多女人仰慕,新安公主早就对仪表堂堂又才华出众的王献之心生爱慕之情,但是她已嫁给了桓温的儿子桓济,她感叹自己的命运,此生没有嫁给自己心仪的人,实在遗憾得很。正在她无限郁闷之时,事情居然发生了转机,因桓济意图谋反,她便借此机会与桓济离了婚。这下终于可以大胆追求自己的幸福了,她日思夜想都是王献之,但苦于王献之已有妻子,自己又不能做妾,怎么办?思来想去,终于有了主意,她以郗氏无子为由,让皇帝迫令王献之休妻再娶。其实郗道茂早已为王献之生有一女,但早夭,后无所出,但并不影响夫妻二人感情。新安公主以为自己凭借金枝玉叶的身份和王献之结亲,以后他会高官得作,飞黄腾达,一定欢喜。当时的皇帝是新安公主的弟弟——孝武帝,他经不住母亲和姐姐的再三恳求,于是决定降旨,令王献之离婚,另娶公主。但是,公主没想到她低估了王献之对妻子的情义。
接到圣旨那一刻,王献之犹如五雷轰顶,夫妻二人早就约定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却从未想过要生离。可是,如今他们遇到了不是死生契阔,而是无法抗拒的皇权。夫妻二人抱头痛哭,难舍难分,王献之说此生绝不和妻子分离,他会想办法。哭罢多时,王献之止住眼泪,独自去了书房。这一夜,郗道茂以泪洗面,这一夜,王献之做出了一件惊人的事,他用艾草把自己的双脚忍痛烧伤,以致一生忍受跛足之痛。他对妻子的感情有多深,才会狠心自残?郗道茂看到丈夫如此,抱住他泪如雨下,丈夫的痛,疼在她的心上。尽管痛,可王献之却如释重负,他安慰妻子,这点痛不算什么,不哭,我们不用分开了,我现在是个残疾人,怎配做驸马?
可是,王献之也同样低估了新安公主对他的情义。残疾了又能怎样,公主的口气相当坚定,即便他瘫痪在床也非他不嫁。王献之彻底绝望了,回到家中,他跟妻子说一同去求公主,放了他们,即便丢了性命也在所不惜。夫妻活着不能在一起,还有什么意义?郗道茂劝阻他,献之,这不是我们两个人的事,而是事关整个王氏家族,如果因此惹怒皇帝,会给整个家族带来灾祸。王献之思来想去也觉得妻子的话有理,对他来说,为爱抛弃生命并不难,可是,他的生命不仅仅是他自己的,他肩负着太多的责任和重担。此时此刻,他多么希望自己只是一阶平民百姓,可是生活没有如果。
千叮咛万嘱咐,互道珍重。郗道茂肝肠寸断,无可奈何离开了这个无比眷恋的家,离开了挚爱的丈夫,从此永分离。此时她的父母已去世,只好投奔叔父,寄人篱下,因思念丈夫,不久便抑郁而终。得知妻子的死讯,王献之痛不欲生,他恨自己无能,不能留住妻子,至死,无一日不在思念妻子。流传至今的几个书法帖子《思恋帖》、《姊性缠绵帖》、《奉对帖》,都流露出他对前妻的无限思念爱恋之情。
新安公主如愿嫁给了王献之,但王献之对他只有表面的恭敬,并无半点感情可言。他对她只有恨,始终不能原谅她拆散了他们夫妻。后来为了报复公主,他又纳妾抗争,公主只能睁只眼闭只眼,心中何其悲凉!曾经娇纵的公主,因为深爱而包容。她没有回娘家诉苦,而是用自己的力量维护夫君青云直上,官至中书令。她希望有一天能感化丈夫,得到他的心。四十一岁那年,王献之与公主生有一女,但是,对郗道茂的思念和愧疚拖垮了他的身体,两年后,王献之郁郁而终。
这个杰出的男人,本来光芒万丈,前景辉煌,可是,偏偏因为出色,换来了半生伤痛。新安公主在这场爱情争夺战中,她赢了吗?她用了一生来爱他,却得不到他的一丝情义,临终之际,他还惦记那个早已魂归天国的女子,早知如此,当初何必要去费尽心机经营这一场必输的爱情?执着于那个不属于自己的人,得不到,是痛苦,得到,更加痛苦。她的固执害了自己,也害了别人。长夜漫漫,她流淌的泪水绝不亚于王献之。如果时光可以重来,她是否会选择放手,是否会明白,爱其实不是占有,而是心与心的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