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一个特别能坚持的人,之前接手的中文家教学生,都如愿地一个个结束。偶尔有新的询问也都拒绝,并赶紧把自己的信息从家教网上撤掉。唯独这个萨拉,竟然坚持到现在,四年呀,都够大学本科毕业啦。
那天跟她商量,不如我们放个长冬假吧,七月份开始停课六周,中国有“冬藏”的传统,咱们也猫猫冬,像狗熊冬眠一样,过个好吃懒做的冬天。
顺便也向她普及了一下中医的四季养生思维。这也是为啥我俩这么久不嫌腻的原因。何止是学中文,我们简直是打着学中文的旗号,天上地下地随便侃。
而我肚子里这点儿微薄的东西,也只有跟她这样的外国人,才敢大讲特讲。中华传统文化、医易道、中国民俗、新人类网络用词......看着她惊奇又求知强烈的眼神,我都快误以为自己是大学者了!吹着吹着,一小时的课总得拖成两小时才算尽兴。
当然,也不光是我向她输出,她也告诉我许多澳洲本地人的事情。比如我们经常会聊到的夫妻之间的相处问题。这便引出了今天文章的主题。
1、西人夫妻更重视公平,特别是家庭责任的分工。
记得刚来澳洲时,孩子才不到一岁,突然没有了老人的帮忙,我一个人真有些应付不来,每天都搞得手忙脚乱,连从从容容地上个厕所都不行。
娃儿她爹要上班,下班一回家就赶紧做饭。
一来,我这人天生对吃不感兴趣,更别提做饭了。从恋爱起,就一直是他做饭。我不会,也不想学。相比之下,他对吃更感兴趣,也更懂得享受做饭的过程和成就感。
二来,我觉得自己光24小时伺候孩子就够累了,哪有精力做饭啊。家里多了个小宝宝,男人理应比以前多承担一些家务嘛。
可是,很快,我这些充分的理由就被外人质疑了。
提出质疑的是我们对门。对门一家五口,女人是澳洲本地西人,男人是非洲裔澳洲人,三个孩子。
我们两家孩子都小,所以夏天的傍晚,常出来在门口玩儿,我们大人一边看孩子一边闲聊几句。
稍微熟点儿之后,我们聊起家务分工。我说我家是先生管做饭。女人瞪大了眼睛,先是显得相当吃惊,转而一脸严肃地说:
“这不公平!他负责上班赚钱,你不用上班,理应你负责家务。在澳洲,我们都这样分工。不上班的就要管家务,因为家务也是一种工作,也需要有人负责。如果两人都上班,那就根据实际情况均摊家务。这样才公平呀。”
一看她上纲上线,我自知理亏,便笑着解释说我不会做饭,而且先生做得更好吃。
没成想女人并不接受我的借口:“不会做可以学啊,一点儿都不难。我教教你,最简单就是意大利粉……” 说着她还真进入了教学模式,也是个实诚人儿。
起初,我觉得她多管闲事。我家男人还没叫屈呢。再说了,夫妻之间又不是纯粹的合伙人,哪可能讲什么绝对的公平?夫妻之间不是有爱呢嘛,男人愿意为自己的女人多干点儿活儿,不行吗?
后来,接触了更多的澳洲家庭。我意识到,对门的仗义执言并不是多管闲事,只是比较直率,如实让我了解澳洲。
而且,随着自己的成长,我渐渐认识到了自己在家庭中应该承担的责任,也意识到了男人为这个家所承受的辛苦、压力和付出。因此,发自内心地感受到了感激和心疼。
澳洲人这种对公平的追求,并非我以前误认为的无情或感情不铁,而是互相尊重和爱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当我们真的发自内心尊重一个人、爱一个人、心疼一个人的时候,我们怎么忍心不公平地对待他呢?怎么忍心因为他的善良和心软而一味“欺负”他呢?
人与人的互动是微妙的,关系的维护也是长期的。要想获得长期的稳定,在家庭分工的天平上,就一定要相对平衡。如果天平倾斜了,一时半会儿可能没关系,时间久了,就算再多的爱,也无法抵抗。
何况,人的包容也是有限度的。就算他现在看似没有意见,但长年积累,当他在外面遇到不顺或压力,加上年龄增长,身体状态也开始下坡,还能一直毫无怨言地承担本应属于我的责任吗?就算他嘴上不说,心里能一点儿意见都没有吗?
经过这番观察和思考,我明白一个道理:
公平是爱的表现,同时也会促进爱的沉淀。夫妻相处,也应该和其他人际关系一样,讲究一定的公平,才可以长治久安。
2、西人夫妻更能把对方视作一个独立的人,不会轻易过界。
这一点,最明显的表现是说话。哪怕是近如夫妻,澳洲人说话也习惯使用商量语气。
反观我们说话,越是对亲近的人,越喜欢用命令语气。好像自家人就理应听从自己发号施令似的。
这样的沟通方式,经常是把一片好心变成了让人反感的控制欲。甚至会引发一场家庭战争。
举个小例子:
澳洲沿海虽然气候适宜,但早晚温差较大,因此穿衣服得非常注意。早晚要加件外套,而白天阳光又晒得只穿短袖就行。
娃儿她爹是生活细节上大大咧咧的男人,开了抽屉柜子不知道关上,东西随手乱放,袜子常常不是一双,我给他起个外号叫“拖沓天王”。
可想而知,如此繁琐的早晚添加衣服,对他来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他自从某年打了流感疫苗之后,就冒出过敏性鼻炎的问题,喷嚏鼻涕眼泪一把一把的是常事儿,但好得也快,睡一觉就跟没事人一样了。
我这个极重视日常养生人士,自然免不了叨叨他,说多了,口气越来越不耐烦,越来越充满了责备和抱怨。
而他这人,生活上大大咧咧,内心却极其敏感。自然捕捉到我的不满情绪。男人的自尊心让他越发叛逆,我越责怪,他越不听,似乎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抗议和不屈。
终于有一天,随着我口气越来越坏,他受不了了,一摔门提前去上班了。
他一逃,我这一肚子话还没说完呢,更生气。紧追着又发了许多微信给他讲道理。晚上我们谁都不主动说话,就为这么点儿小事,闹起了冷战。
你看,我明明是一片好心,却成了驴肝肺,为什么?
说轻了,是我不会沟通。说重了,是我没把先生当成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去尊重。
我把自己当成了老妈子,把他当成了没有独立的孩子。这种相处模式的错误,可不是小事儿。
如果女人把自己变成了老妈子和保姆的角色,那就别怪自己的男人不懂得珍惜和关爱你。毕竟,保姆很容易被替代,花钱就行。
而值得男人珍惜的,是能懂他理解他给他内心力量的爱人。每一个妻子应该努力做的,是做一个爱人,而不是只会伺候人的老妈子。
下次,再遇到同样的问题,作为爱人,我怎样做更好呢?
或许,我无需开口,只要亲手为他披上外套,或者把外套递给他。这样,既不会让他烦,又表达了我的关心,也达到了不让他挨冻的目的。岂不完美。
人与人相处,尊重各自的边界非常重要,哪怕是夫妻也不能无视边界,要把对方当成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3、婚前自由,婚后忠诚。
以前我总有种印象,觉得西方人在性方面比较开放,既然开放,就很难做到忠诚。
来澳洲之后,我发现那是我的误解。
其实,大多数西方人非常看重婚姻的承诺。这或许与他们的宗教信仰有关。他们很看重婚礼上的誓言。虽说未来也有离婚的可能性,但至少在宣誓结婚的那一刻,他们是经过慎重思考和选择的。
我们对西方人的误解,来源于他们的恋爱次数好像普遍很多。这也是事实。但恋爱次数多,并不代表他们不重视婚姻的承诺。
相反,正因为对婚姻的谨慎,西方人很少抱着必定结婚的心态去恋爱。
似乎许多人会说:“不以结婚为目的是恋爱是耍流氓。”我觉得这话应该改为:“不以爱情为基础的恋爱是耍流氓。”
毕竟,婚姻和爱情不能完全等同。有爱情的两个人,未必就适合结婚。或者曾经有爱情,后来某一方变了,自然就不应该步入婚姻。
是否能走到结婚那一步,是要慢慢相处来看的。能否三观一致,是否能很好的磨合,需要时间来考证。
何况,年轻时,通过恋爱的过程,更多地了解异性,也了解自己在两性情感中的需求和弱点,才会明白到底什么样的异性最适合自己。才能避免把自己的青春生理冲动和真正的爱情相混淆。
澳洲人一旦结婚,便会投入到小家的角色。他们会很快生下几个孩子,工作之余的周末都是带着孩子出游或者奔波于球场和兴趣班。很少有结婚了还像单身一样沉迷于自己的电脑游戏。
澳洲人给我的感觉是:在什么阶段就干什么事儿。小时候尽情地玩儿,青春期尽情地恋爱,大学时不得不苦读(外国大学入学容易毕业难),结婚以后该生孩子就一口气连生几个,人到中年就投入地做个好妈妈好爸爸......
当然,哪里都有个例,我这里说的是大多数情况,着重在意识形态层面。不能说孰优孰劣,只是一个借鉴,采人所长吧。
总之,观察和分析澳洲夫妻的相处之道,让我深受启发。讲究公平、尊重、不越界、慎重对待承诺,这些都值得我学习。
希望我的分享能带给大家一些启示,让我们的爱情和婚姻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