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抱怨作文很难时,你会怎么回应?
你是关注他的沮丧受挫的感受还是关注作文会不会写?
当孩子说身体不舒服不想上学时,你是怎么回应?
你是关注他的难受还是关注上不上学?
当孩子着急快迟到时,你会怎么回应?
你是关注他着急担心的感受还是关注是否会迟到?
图片
从心理学上来说,感受是一个人的自我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有感受力的孩子才更有情感,才更容易获得幸福。
如果长期忽视孩子感受会有什么危害呢?
首先,会让孩子陷入自我怀疑。
一个连自己的感受都不能被接受的孩子,他又敢相信自己什么呢?连自己的感受不能确定的孩子,他又能了解自己什么呢?
好比一个相机的像素,像素低,它拍出来的照片就是模糊的,只能看到有个人影,看不到清晰的五官。
孩子的感受就是他的像素,如果他的感受长期被忽略,他对自己就会看不清,模糊而怀疑。
就像现在的我,经过这么多年的心理学学习,有时还是会对自己的感受不信任,需要跟可信的人确认,这就是童年留下的bug。
然后,会让孩子产生不被信任的感觉
比如,孩子说头晕希望能在家多睡会儿,如果,我的回应是“你头晕吗?怎么又头晕了”,心里甚至会想,你不会是不想上学吧。那么孩子就会感受到我在怀疑他。
图片
其次,会造成孩子情感表达困难
比如,他欣喜地跟你分享小乌龟出生了时,你不感兴趣;他难过地跟你说今天和好朋友吵架了,你觉得没什么大不了....
渐渐地,他就不想跟你说话了。
因为他除了跟你说学习上的事,不知道还有什么好说的,他告诉你内心感受的时候,都被你忽略掉了,慢慢地,他就会觉得这不重要。
哪怕重要,说了也没人听,慢慢就关闭情感表达的通道。
就像现在成年的我,跟我妈妈打电话无话可说。很多时候,我愿意给她打,哪怕没有什么事,就是听听声音,闲聊点家常也好。
但是,我妈就会不停地催,你有什么事,你快说,没事,你打什么电话。这种感觉让我很不舒服,慢慢地,我就不想给她打了。
图片
最后,会造成孩子社交障碍
在人际交往中,感受就像一个信号灯,它能帮我们感知到他人的情绪,做出合适的反应,以更好的和他人相处。
俗话说,有眼力劲。有眼力劲的孩子,能敏锐捕捉到对方的情绪,体谅对方的感受,所以她能及时调整自己的言行,使自己受人喜欢。
而一个长期被否认和压抑,连自己感受都不清晰的孩子,又怎么能够感知他人呢,又怎么能在复杂的社交活动中灵敏应变呢?
图片
既然有这么多的危害,我为什么有时还是跳入到事情层面,而没有关注到孩子的感受呢?
开头的三个问题,是我自己跳过的坑。
以前的我会说,这道题哪里不会,不挺简单地吗,是不是上课没认真听讲?
会说,真的不舒服吗,可以克服一下先去上学,等放学回来再说,可以吗?
会说,你下次早点起来。
我的关注点都在事情上,关注他题会不会,上课有没有听讲;关注他能否上学,关注他下次如何不迟到。是忽视了感受层面,直接进入到事情的解决。
因为,在我自己的成长背景中,情感是被忽视和压抑的,我没有习得如何情感教育。
我的妈妈对我非常严厉,过度批评,最致命的是情感忽视。
我哭、我痛都是要被严厉呵斥的。印象最深刻的是,每次哭都要求把嘴闭上,否则就掌嘴。
其次,压抑自己的情感。
有时是我们自己焦虑担忧,通过解决孩子的问题,好让自己舒服。
比如,孩子数学题写得马虎,我生什么气呢,为什么要让他重写呢?还不是自己内心深处有恐惧,怕孩子现在学习不好将来考不上好大学,让他重新写了,我舒服。
又比如,一次黄非要逼着孩子把碗里的白米饭吃完了,他为什么要逼呢?因为这个饭是他打回来的,是他的劳动成果,孩子把饭吃完了他有成就感。
图片
然后,太想保护孩子,舍不得他难过。
比如,一次孩子从学校哭着回来说老师笑话他,我为什么要给他讲道理呢,因为我看他那么难受,心疼,希望他听完了分析后,感受能好点。
最后,低估孩子的能力。
比如,孩子抱怨作文难时,为什么我那么积极地给他出谋划策,因为没从心底深处相信孩子能解决;没有“他今天不会,总有一天他会”的信念感。
以上,这四种原因都造成了我直接跳过孩子的感受,不做停留。
既然我清新地看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现在,作为孩子的原生家庭,我就要保护好他的感受和他的情感功能,让他更好的进入将来的社会。
图片
我们给与积极的情感支持,才能促进孩子发展成一个更完整的人。
因为,情感支持是安全感的基石。
一个孩子有没有安全感跟物质条件没有关系,只跟父母给予的情感有关系。
比如,是带孩子去香港迪士尼还是家门口免费的公园,对孩子来说没有本质的区别,区别是在陪伴他的过程里是否对他鼓励欣赏、父母是否相处融洽。
又比如,孩子在家里吃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家人吃饭时的气氛是不是说说笑笑,家人相处和和美美。
图片
然后,情感支持是培养孩子抗挫折性的基石。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实验表明如果能在人生早期阶段,给孩子种下过很多快乐的记忆,这里的快乐记忆是指积极情感,比如陪伴、关注、爱。
那么孩子在未来身处逆境时,相比于缺乏缺乏快乐记忆的人,更加乐观,更少抑郁,陷入困境时更容易重拾信心。
图片
只有有情感力的孩子才能在人工智能时代有生存之地。
人工智能时代不仅需要你有理性能力,还需要感性能力,丰富的情感才能带来创造力。
就算是个工程师,情感充沛有审美能力的人,设计出来的产品美感都不一样,乔布斯的苹果的灵感不就是来源于他大学时旁休的美术么?
图片
人工智能时代不仅需要智商还需要情商,不仅能有做事能力,还需要能够感知他人情绪,因为未来需要跟机器、跟他人高度协同合作。
你一首唐诗品不出它的味道,又如何指令AI帮你写一篇充满情感的文章?
你无法共情他人,又如何走进他人内心,获得信任,携手合作?
图片
那我怎么做才能保护好孩子的情感,培养适应智能时代的孩子呢?
首先,对孩子的感受积极回应。
我自己得先是个情感丰富、灵动的人,才能真正看到孩子。
把盯紧孩子问题的目光挪开,放到关注感受上。
比如,当孩子生气发火时,给与理解,在他需要帮助时再提供支持。
其次,多跟大自然接触。
大自然具有天然的疗愈作用,常在大自然中的孩子不会以自我为中心,思维上有较大的框架,思考问题不会钻牛角尖,心态也会更加阳光、健康。
现在,每天饭后出去散散步,看到干枯的草坪里慢慢有绿芽冒头,柳树抽出细芽,樱花开始盛开,真心觉得大自然真美。
然后,多朗读诗歌、阅读经典小说和哲学、看经典电影、参加美术展、戏剧表演等培养审美、滋养情感。
不能光嘴上说说,最能立马做的是带动孩子一起看看儿童哲学书,一起讨论;假期和孩子假期多参观参观展览,既能陶冶情操,也顺便促进下亲子关系。
给孩子最好的爱,不是富养,不是学区房,而是关照好他的感受,提供强大的情感支持,帮助他更好地适应未来。
人划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