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山县高码乡,是我的家乡。她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是县域内一个偏远的小乡镇,在我们那里被称为上山区乡镇。
既然是山区,便与大山紧紧相依。特别是我老家的村庄,更是四面环山,山山耸峙,让人感觉只能见到如簸箕(一种用老家竹子编织而成的器物)之大的天空(这也成为其他村靓女美妹不愿嫁给村里成年男子的借口之一)。
我曾到过泰山,攀过华山,登过恒山,去过衡山,游过嵩山,还曾在五台山、峨眉山、黄山、庐山、玉龙山等名山留下足迹,但我最不能忘怀的还是家乡的大山。她虽然没有传奇的美丽神话,但却给我留下了巍峨雄浑、瑰丽美妙、沉稳豪气的记忆,伴着一个立志学习而又时时贪玩的少年度过了天真无邪的岁月。
小时候,同儿时的伙伴结伴赶着黄牛,背着背篓,在大山脚下或放牛,或割草,一边看着黄牛吃草,一边和伙伴们玩着过家家、抓石子、争上游等游戏。那种逍遥惬意,现在回味起来还感清爽,有时还情不自禁满脸灿烂。那时,傍晚时分,赶着吃饱的牛儿往回走,极目远眺,四周只有崇山,不见大树,远处的山岭光秃秃的,坦露着大山的红土本色。现如今,随着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四周的大山已是苍松翠柏、满目葱茏、草绿花艳,置身于大山空灵幽静的小道中,和着不知名的鸟儿的欢歌,伴着晨雾的轻灵,便如坠入缥缈的仙境之中。
在大山之中,我们有时也和儿时的伙伴一起上山爬树掏鸟窝,把掏来的鸟蛋包裹一层泥土,而后从山上捡来枯枝树叶进行烧烤,烤熟的鸟蛋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有时,在豌豆成熟的季节,我们也从不知谁家的地里拔一些豌豆苗用火烧,烧熟后再从黑色的火堆里抢豌豆吃,吃完之后每个人都是满脸黑色,但大家还是吃得津津有味,不亦乐乎。
那时,我们也在大山之中找一些蜂窝,淘气地用竹竿捅,有时候还在竹竿上绑一些写完的作业纸或废弃的书纸,再从家里偷偷的弄一些煤油,尔后浇在纸上用火烧蜂窝。愤怒的蜜蜂,有时也追着我们满山遍野到处乱跑,脸上胳膊上常常被蜇得到处都是小疙瘩,并且回家还不敢说实话,就撒谎说是在割草时不小心被蜜蜂蛰的,善良的父母为此还心疼不已,一个劲的叮嘱以后要小心再小心!竟全然不知我们是在撒谎,亦或知道我们是在撒谎,只是不揭穿而已。
在记忆中有两座山不得不说,一座是太蓬山,一座是猫儿山。
太蓬山,被誉为川北千年佛教圣地。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昭宗年间,就建有“太蓬寺”三重大殿。太蓬山有大太蓬和小太蓬,共三个游览区、60多个景点。千佛岩为唐代中期镌刻的密宗摩崖造像,雕刻技艺精湛,佛像排列整齐,神态各异,栩栩如生,达数百尊之多;透明岩,孔穴相连,故又称“穿岩洞”,又因隋代尔朱真人在此栖身,修道炼丹,又谓“栖身岩”;秀士岩,乃李特微时读书处,俗名“天子读书台”,岩下有石床、石桌凳,环境悠然。
经透明岩向东行,传说是12真人成仙之处。透明岩以西数里,有一舍猁塔,为太蓬寺方丈慧性智公墓地,建于清咸丰四年,七级六方的石塔上刻有27幅浮雕,有手持吉祥果的沙弥,有打“莲花落”的艺人,有飞禽走兽,千姿百态,引人入胜。太蓬山现存唐至民国石刻题记39处。山上因为还发现一块安禄山石碑刻,而被称为杨贵妃避难之名山,中央电视台为此专门走进太蓬山做了一集纪录片,最终也没有定论。
太蓬山香火鼎盛。每年农历二月、六月、九月十九为朝山庙会,善男信女潮水般地涌上太蓬山参禅拜佛、祈福祈寿,钟声、鞭炮声十里可闻。
与太蓬山遥相呼应的是猫儿山。
因猫儿山脚下就是高码完全小学,我曾在那里度过两年小学和初中生活,所以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记。山上松柏掩映,云蒸霞蔚。上学时,学校曾组织我们春游秋游猫儿山,在山上找个平坦的地方或大石头躺下,听风声松涛,别有一番滋味。现在每次回到家乡,远远地眺望着那座茂盛的大山,总有一种亲切感。在那山脚下,曾度过了我的青春,留下过我的记忆,种下过我的欢乐,收获过我的希望。
每每回望故乡,回望故乡的大山,我自诩为故乡大山的仰慕者,仰慕她的苍岭峰峦和厚重伟岸。
每每回望故乡,回望故乡的大山,我自诩为故乡大山的向往者,向往她的博大胸怀和坚韧挺拔。
每每回望故乡,回望故乡的大山,我自诩为故乡大山的感恩者,感恩她的默默奉献和无私哺育。
我热爱祖国的山河,但我更热爱家乡的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