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好处,自不必言说。但阅读真的有那么好吗?我相信很多人说不出来,因为真正将阅读坚持下去的人不多,半年过去了,年初定的阅读计划估计还停留在前三本,那些益处自然也无法亲身体验。借用别人的说法,总归有些心虚,就当它是好的吧。而坚持阅读的人,也不一定真正掌握了阅读的精髓。
总能看到“一年读XX本书”类似的标题,或者关于阅读的质与量哪个更重要的讨论。很多人会认为,量的提升,才会有质的改变。这也是“一年读XX本书”形成的诱惑力。但是,这么多的书,我们真正理解的内容有多少呢?能为自己所用的知识又有多少呢?
可能很多人会说,阅读只是一种生活方式,如果都要“有用”是不是太功利了,简直拉低文化人的档次。当然,我们阅读的目的有很多,娱乐、获得资讯、打发时间等等。这些消遣式的阅读,自然不需要采取更多的手段。
如果我们是为了增进理解力、促进心智的成长呢?这就涉及到必要的阅读方法。否则,我们回想一下,昨天看的那本书,我们还记得多少内容,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采用了什么方法论证其观点?
很多人会认为,本来工作之余用来阅读的时间就不多,要理解那么多内容,势必会花很多时间,那么一本书看下来不知道猴年马月。而且时间线拉长了,过几天就会忘了今天看到的内容,又要重新回头看。恶性循环下去,时间越来越多,看到的内容也不一定能记住。
那么,如何在阅读的时候兼顾速度与质量呢?
在阅读的时候,我们要遵循一个原则:从大到小,层层细化。
什么意思呢?每篇文章都会有一个主题,也就是作者要解决的问题或提出的观点,这是一个统领全局的关键。第一步,找出文章的主题,这也是全文最大的“大”。找主题可以通过阅读文章的首尾来找,一般是多频率出现或者重点提示的内容。
我们知道,作者要解决一个问题,或者提出一个观点,都要有足够的论据来支撑。而这些论据不会像仓库里的货物一样杂乱地堆砌在一起的,作者必然会通过某种框架来阐述,就像一座成型的房子,卧室和客厅一目了然。我们要做的第二步就是,划分文章的框架。
阅读,就是读者和作者的一场对话。只有信息明了,意义共同,这场对话才会有展开的基础。那么作者在阐述的过程中,一定会降低读者获取信息的难度,让这场对话顺利进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好的作者势必会处处提示读者,最有可能的地方就是段落的开头和结尾。
因此,划分文章的框架时,我们不需要阅读全部内容,只需要浏览段落的首尾,找寻关键字,了解段落的主体对象是什么,将属于同一个主体的内容划分在一起。如果刚开始觉得这个地方不好操作,可以先用笔在纸上写出来,以后再慢慢地直接在大脑里划分框架。这个扫视首尾的方法要贯穿阅读的始终,也是提高我们阅读速度的方法之一。
第三步,细化每部分的主要内容。细化内容时,也采用扫视的方法,找到段落中带有转折或顺承意思的字词。这类词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提取信息,细化每一部分的内容。转折代表下一个意思的开始,顺承则代表前后主体一致。找到关键字,理清逻辑关系,用自己的话重构每部分的内容。而我们自己重构的内容,则更有利于我们记忆。关于人脑记忆的问题,以后可以再讲。
主题—框架—细化,就是一个从大到小、层层细化的过程。对于一本书也是一样,不断找出主题,不断框架华,不断细化。
这样,通过划分框架,重构内容,我们就知道作者为了阐述自己的主题,都提供了哪些论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或解决问题。
我们不需要看完一本书的全部内容,就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节约了时间。按照一定的逻辑重构的内容,也更利于我们的记忆,保证阅读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