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逗逗,图/花瓣网
最近,一支番茄炒蛋的信用卡广告引起朋友圈的热议,大众的关注点在于留学生的特点:巨婴,依赖父母,生活自理能力差,不考虑父母的作息时间。
很坦率地说,我也曾是那个打电话问爸妈炒菜做饭的孩子(可能现在也还是),但我并不认为这个问题需要上升到教育失败的层面,也不是父母溺爱孩子的案例体现。
我现在的生活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父母的影响,特别是饮食习惯,老家的爸妈喜欢在早晨煮白粥,中午和晚上煮米饭,外加青菜,炖汤。
我在广州也生活了几年,懂得怎么照顾自己,生活自理能力强,但是,在非工作日,我也喜欢自己动手解决吃饭问题,经常煮汤喝,而在一锅美味的汤出炉之前,我也会给爸妈电话。
询问他们这个料,加那个料可以一起搭配着来煮吗?这个菜和那个菜,怎么吃比较好吃?等等细枝末节的问题。
他们两口子经常一起在电话里给我出谋划策,怎么煮好吃点,我应该安排几点吃饭什么的,简直事无巨细,堪称行走的度娘。
对于这些问题的答案,我是真的不知道吗?当然不是啊,我随手百度一下就是答案了,下载个“下厨房”的app就搜集到各种做法了,我并不差方法啊。
亲情的链接点,往往只是生活的日常,我只是找个借口和他们联系一下,让他们觉得自己还是很厉害的,什么都懂,女儿还是很需要他们的。
你的需要,会让他们产生价值感,在父母面前,不需要把职场上的能干都表现出来,也不方便跟他们吐槽自己经常加班这种糟心的话题,应该找到适合他们的话题切入点,让他们发挥一下“自己是大神”的作用。
但是,我并不支持在父母休息时间还专程打电话或微信询问,这样就是不考虑父母身体的表现了。
以我个人为例,我通常是在饭点之前问爸妈,因为我知道那个时间点,他们还不忙,方便跟我吹吹水,而我也经常将煮熟的汤拍照给他们看,跟他们说多好吃多好吃。
特别是之前,我心血来潮想做咸鸭蛋,我将做成功的咸鸭蛋拍照发给他们看,我爸很开心,我夸他说:你女儿真厉害啊,哈哈!
除了问自己的爸妈之外,我还建立了一个家族群,方便兄弟姐妹们交流感情,时不时地,我还是会抛出某些做饭做菜的问题在群里,然后@上自己的舅舅或者表弟,问他们怎么做,“茶树菇跟排骨煮好吃,还是和鸭肉煮好吃?”“香芋排骨加豆豉能吃吗?”等等。
偶尔,他们也会调侃我:“这么简单的都不会做?”调侃归调侃,他们都很乐意于为我解答,因为他们的厨艺,都是杠杆地好!
家族的兄弟姐妹,在不同的地方工作,从事不同的行业,我们不可能交流自媒体行业,也不可能跟表姐一样交流医护行业,多数时候,我们的共同话题是日常互动,分享摩拜单车的优惠券,支付宝的扫码红包……
而实际上,我们各自从事的行业,可能比较难以用三言两语向父母长辈解释得很清楚。
越长大,越想和父母拉近距离,地理距离上的遥远不应该成为感情隔阂的借口,儿行千里母担忧,怎么舍得让他们担心呢?我们能做的,是照顾好自己,把工作做好,安心赚钱。
番茄炒蛋的广告,在引起热议的同时,也说明戳中了部分人的情感痛点,抛开“巨婴”的标签上来讲,我认为还是比较成功的,至少说明了部分留学孩子和父母的感情交流还是比较多的,而不是只有冷冰冰的打款金额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