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周日的早上,约了教主的第二次教练,在首次当中,做了一些探索,看看在未来发展方面,我自己期望往什么方向去走。前两周我也会时不时拿出来看看,想想有没有新的一些启发。
三个关键词:敏锐,整合,深入
这一次,是期待在半年内,我期待可以变成什么样子,或者做哪些提升。我当时想到了三个关键词:敏锐,整合,和深入。
为啥当时脑子里会冒出这三个关键词,它背后更多的意义是什么呢?大半夜想到这三个词,还是觉得可以“拆”一下。
1)敏锐:能够细致的捕捉到变化,有价值的信息,或提前看到未来的趋势,进行应对。我发现我在做几件事情上面会带着自己既有的惯性,而缺少洞察和前瞻性,职场当中有些事情虽然小,但可以看出来。举例:
比如,H去工厂的学习,敏锐地捕捉出可能出现的一些不快,和需要出现的防范问题;和J第一次合作时,虽然和本人很熟,但行事风格的差异和期望的差异,而在中途发生的一些不愉快;还有P专家,老板向我咨询是否挂在我的下面,现在看来,我对应的风险防范和思考都还是不足的。而这些事件中,如果没有仔细的思考和反思,就会错失一些新的机遇的把握。
如何做到敏锐:分析一些关键时刻,对自己的处理进行复盘,建立新的思考框架,更高维度地处理复杂问题。
2)整合:因为有机会接触到一些好课程,以及拆书等,再加上工作中的项目接触,自己的覆盖范围其实细算算已经很大了。这些相互独立的知识技能讲解放在一起,最重要的就不再是堆砌,而是重新的解构和盘活,打散再组装,变成自己的东西。
比方说:在PLT培训中,里面提到了谈话中的Relationship,在DDI的辅导课程里提到了自尊参与,而七习惯,TA项目当中又提到了人和人关系的知识点,这些都可以打通的,会去依据一个概念横着挖,在不同场景下,找出共通的地方,以及不太一样的地方,再重度思考有没可以跨界或相互优化的地方。
这一系列行动对知识的理解就完全不在同一个数量级了,突然对帮主提到的“适用边界,前因后果”有了实践般的感受。这一思路同样可以运用在培训的课程开发,课程运营,拆书的方面。做的事情少而精,但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张力要大。
3)深入:有了前面的广度之后,在一到两个领域的深入度就要往下走了,力争成为专家的角色。所谓专家,就是这方面的研究很深入,资料储备扎实,知识结构很稳,能够针对现象给出问题的完整解决方法,最重要的是,面向未来,能够创造出价值。
这两天探索的时候,我慢慢有个雏形出来:a)绩效层面:从多个角度,提升对业务的洞察力量,明确在这个过程中“行为”和“人”能在哪些地方起作用;b)人才发展层面,有着更多的理解与实战经验。
之后,在达成的目标上,我写下了这三个词:
主题专家,工作边界,技术壁垒
探索了主题专家,我要做些什么:
1、已经积累的成果优势; - 看看篮子里有什么?
2、未来需要应用的场景; - 看看未来别人要什么?
3、如何收集整理; - 看看如何摆好匹配?
4、强化转化为商业价值。 - 找出最佳的卖点。
我会继续沿着这条路深入挖掘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