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指挥是干嘛的?从表面上看,就是一个人拿着根小棒子(小时候,我会说一个人拿着一根筷子)在独自挥舞。看起来,最轻松的就是他了,因为其他人都要演奏,只有他不用。
印象中,最早接触指挥就是小时候的合唱比赛,站在队伍前的那个人。通常老师会选一个很漂亮、长得很精神的小姑娘,在大家站好队形后,从后台走到前面,冲着观众鞠一躬,然后面向我们,抬手,悄声喊一句“预备,唱”。然后,我们齐刷刷盯着她,她两只手就很有力量的一张一合地挥舞,我们声音洪亮的唱完我们的歌。结束的时候,她一定要两手很有力量的收到胸前定住的“收尾”。这个收尾事关我们的合唱比赛打分。于合唱的我们而言,她很让我们羡慕,因为犹如独演,是主角一般的存在。至于她双手一张一合的意义,没人在乎。尽管很多次,指导老师一再强调,“大家看我的手,我是指挥,你们要看我的手。”大家唱嗨了,越唱越快,哪里看得见挥手的含义。
再大一些,第一次见到音乐指挥是在电视上看到了那个叫“舟舟”男孩的故事,那个得了“21三体综合症”的小孩。当年的央视报道,他对音乐有极高的天赋,而我所见的就是他身着燕尾服,一脸庄严的站在乐队前,挥舞着指挥棒。一曲过后,他转身鞠躬,大家鼓掌。关于这个男孩的故事,让我在高中生物的学习中很好的记住了这一部分的内容。可是,就算他可以指挥,但究竟是怎样一种音乐天赋,至今我也没弄懂。
80后的素质教育没那么普及,喊了很多年,还是不如“学好数理化,走到天边也不怕”管用。音乐、美术与体育这些科目不是必修课,课程本来就少还常常被其他任课老师占用。所以,从小到大,上学似乎只学了《上学歌》、《国歌》和《少先队队歌》等几首数的过来的歌,画基本没学过的,球类比赛的观看也仅限于跟着看个热闹罢了。多年的应试教育,自己也从未想过要去学习那些东西,反倒是工作后,有了闲暇,对那些东西产生了好奇。
16年年底,无意浏览票务网,突然看到了新年音乐会,有了去听听的念头。可一看票价,顿时咋舌,1680的票价让我望而却步。为了我零星的好奇心和不怎么强烈的聆听高雅音乐的欲望,这票价于我而言太奢侈,我舍不得。
17的年初,这翻篇儿的小心愿不经意实现了。所在的城市举办新春音乐会,省里的交响乐团来演出,虽不及当时我看的那个乐团名气大,但满足我的好奇心,足矣。
从家里出发前,还在犹豫,听高雅音乐是否该穿的正式些,小黑礼服裙配高跟鞋,再配一小手包?看着外面摇曳的树枝,想想寒风料峭,算了,还是保暖实惠为主吧。
第一曲的开场,我有些失望。虽没听过现场的音乐会,但听来总觉得像小时候口琴和横笛比赛的时候,老师说里面有滥竽充数的同学。而这一曲中似乎听得出不和谐的音调,心中暗想,幸亏是免费的,这要是让我花1000多块听这种的,想想都觉得肉疼。
既来之则安之,我在表演停顿间歇,捎带着走走神、刷刷手机,熬过这段时间。
很多时候真得是没期待就没失望,甚至能够带来些小惊喜。第一曲大概是磨合、适应的新曲子,没想到越到后面演奏得越棒,渐入佳境。有些曲子只有我在看节目单的时候才知道那些听过的曲子是什么名字,匈牙利舞曲NO.5、卡门组曲的斗牛、蓝色多瑙河等经典曲目,或慷慨激昂、或热情奔放、或温柔似水,让人情不自禁融入。这其中最重要的功臣便是前方的音乐指挥,虽然他只有在曲子开始前面向观众鞠躬致敬,结束时候面对如雷的掌声致谢,其他时候他都是背对着观众的。
让我第一次领略到那些动人旋律的背后,他才是最大的魔法师。指挥棒的每一下,身体的每一个轻轻扭动,都有一部分乐器开始演奏或放下,全场或远或近,他就是最高指挥官,所有的乐器演奏者都是他的士兵、他的军队,他运用自己的技能,指挥着自己的军队或进或退、或攻或守,却实现着最大程度的配合,实现曲子最完美的演绎,让听众渐渐融入其中。演出很精彩,每一次结束,观众鼓掌的时间一次比一次长,到最后结束的时候,观众站起身,掌声久久不能停歇。大家都无比开心聆听了一场精彩的音乐盛宴,这其中,音乐指挥的作用功不可没。
指挥者右手持指挥棒(合唱指挥一般不用指挥棒)掌握和速节拍度;左手主要表示强弱等乐曲表情。脸部表情、头部以及身体的动作,也是指挥的一个方面。指挥者是演奏作品的解释者和艺术指导,演奏(唱)人员必须按照其意图来表达。
这是百度百科对“音乐指挥”的解释,原来,指挥非常重要,是乐队的灵魂人物,使得所有的演奏形成一个整体。儿时曾幼稚的以为是合唱前摆设的“花瓶”才是指挥千军万马的领袖灵魂人物,真真是“有眼不识泰山貌,错把真仙当孔雀”。羞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