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反应,孩子上学了,回家不是看动画片就是玩手机,从来不赶紧写作业。还有的家长说,孩子上学了,写这点作业都费劲,更别说让他看书了,一提看书就烦。有这些现象的,都是因为家长忽视了学龄前孩子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龄前时期,是人一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人的很多习惯能力都是在学龄前习得的。学龄前期是儿童的认识发展最为迅速、最重要的时期,在他们一生认识能力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性作用。在关键期内,幼儿对于某些知识经验的学习或行为的形成比较容易,如果错过这一时期,在较晚的阶段上再来弥补则是很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
因此说,适宜的学前教育能够积极地促进儿童各种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而不适宜的学前教育如单纯对儿童进行机械的学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不但会损害儿童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而且会使他们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对儿童的认识发展产生长远的消极影响。孩子刚进入学校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学习习惯,如果学前教育有做好,那以后升高年级了学习起来就比很多人轻松。
学龄前时期的教育不等于报各种班。有很多家长认为,我没少对孩子进行教育呀,给报这班那班的。第一、各种班学习的方式,是灌输、是说教、是强化您也不清楚,但这样的方式本身就是对学龄前孩子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养成有很大伤害。第二、家长给报的各种班的目的,是强制还从孩子兴趣出发,这个也影响着孩子今后学习的兴趣、求知欲。
学龄前时期的教育不等于学习知识。有的家长从孩子学说话就开始教孩子念诗,背三字经,再大一点开始教孩子认识字,然后就是100以内加减法。在孩子该玩的年龄,让孩子学习了这些不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知识,其实是违背了孩子成长的规律,上学时就会出现两种情况,要不就是已经会了,不用学了。要不就是觉得没意思了,不想学了。这样,自然学习习惯也很难养成。
学龄前时期的教育不是光让孩子记住。家长教这教那,都是让孩子记住知识、记住道理。那孩子在整个的学龄前期,就是记忆这一种思维方式培养的多,而忽视了让孩子推理、分析、判断、反思等这些思维方式的培养。上学时,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学习内容也需要不同思维方式,如果孩子其他思维方式应用的少,就会吃力,也就不爱写作业。
因此,学龄前时期孩子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制约着孩子上学后发展。在学龄前时期,多带孩子阅读,多带孩子参与各种活动,多带孩子旅游,多跟孩子聊天,这些方式不但能够让孩子充满求知欲,在这个过程中的各种思维方式都会得到提高,自然上学时,就会有兴趣,很新奇,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