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陕县是西周第二代王——成王时期,周、召二公立“分峡石”之地。此石的树立把西周版图划分为东、西两大辖区,以巩固西部本土和开拓东方夷地。这与其说明陕县的重要,不如说它很特别。
在西周以上好久,陕县先民创造了庙底沟文化。这种文化的标志就是日中三足踆乌(太阳乌鸦)形象,其次是蛙纹和蜥蜴陶纹。
它属于炎帝区仰韶文化,但在彩陶纹饰上与西部的半坡类型(主要是鱼,还有鸟鹿)、临潼姜寨类型(主要是鱼蛙纹,还有鱼鸟、五鱼纹,应该是半坡扩大后向东迁出的)大不相同。说明陕县庙底沟居民是迥异的另一种氏族或部落,但又和半坡、姜寨有密切的关联。
我在地坑院小博物馆里看到那个粗笨又强壮的陶鸟,像鸡也像乌鸦。就在陕县西边不远的华县,出土了大量纤巧的黑乌鸦彩陶图案,它们都属于庙底沟文化系统。总合这些庙底沟文化样式,蜥蜴是伏羲氏蛇族的演化图腾,华县是伏羲母族华胥氏的居邑;蛙纹是牦牛炎帝联姻东夷常羲族生的新族,今天纳西族主图腾就是青蛙;而以三足踆乌为代表的乌鸦图腾应当属于东夷兖州大神帝俊。
根据上古族团循祖地迁徙的规律,陕县也应当是伏羲部落从炎帝区向东迁徙到东夷的据点。这可以西边是他母亲华胥氏的华县-华山,作旁证。考虑到西北方向紧邻的灵宝是上古猴王夸父——末代炎帝——所在,叫“三百里桃林塞”,它跟跨地域统治东夷和西炎的蚩尤部落是联姻族,那么陕县庙底沟文化居民很可能就是蚩尤时迁来的东夷亲族(应该布满广大的黄河-洛河地区,以陕县跟西部炎帝区划界)。
但追根究底,这个地区的最早开创者是伏羲,由该族在这里打下东夷地盘的底子。伏羲到达东夷成为太昊伏羲氏,其后诞生蚩尤最初族。
以蚩尤的肥遗龙图腾看:一头两个蛇身子,都是黑蛇,炎帝共工也是蚩尤的亲族。
当蚩尤被黄帝打败,广大的蚩尤统治区人头滚滚,鲜血染红黄河。陕县太昊伏羲氏、共工氏后裔有的西南逃往川北,有的向南逃进伏牛-熊耳山,有的再向南顺汉水进长江,逃到浙南与福建。
当然,也有一些留在原地。上古争战以融合为主,并不赶尽杀绝。
这样,伏羲与共工二黑蛇族依据长期的图腾习俗,从在黄土坡挖简陋的土穴居住(蛇穴居),到挖深坑四壁掘窑,发明了四四方方的地坑院。而远迁福建的那一支,则平地筑高墙,建成圆形的土楼。二者都出自蛇图腾族长期跟泥土打交道的传统,创出令世人惊叹的建筑文化。
至于陕县庙底沟文化中的三足踆乌图腾,则是后来尧舜禹三代时期不断打击的东夷余部。东夷余部不断逃难迁徙,带领那个没落贵族的主体,就是东夷兖州大神帝俊——太阳乌鸦鸟——的裔支。
到西周取代商朝,便在陕县立了一根意义重大的“分陕石”,标志以陕县为界的东、西地域划分。
这是什么意思呢?
“陕”是现在的陕西省的简称,但“陕”地不在陕西,而在现今河南省的三门峡市。三门峡旧称陕州,是中国政府建三门峡大坝后在古陕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据说,“陕”在远古的时候叫“夹方”。此地南有伏牛山,北有中条山,又有波涛汹涌的黄河流过。所以,“夹方”之意大概指被两面的大山夹住。
周灭商而得天下,按文王演易的思路将“夹方”合而为一,成为一个“陕”字,此地以后就叫做“陕”了。
公元前1046年,武王建立周王朝。
到成王时期,由于他年幼登基,为了维护新建立的政权方便治理和协调内部关系,便以三门峡(古陕州)的“陕”为分界线把周的统治区域划分为东西两大行政区,由周王朝的开国重臣“分陕而治”。于是周召二公商定,凿了一根高3.5米的石柱栽于土中“立柱为界”。从此,“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
所以,西周“分陕石”置于陕县,至少有两大原因:
一,西周族图腾追根溯源,必出伏羲,这是出于祖先纪念。
二,陕县古史上是东夷与西炎帝区的分界。西周是最严格遵奉“天地神民”秩序的,对陕县的遵奉就是对天神的崇敬。
这是历史的巨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