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始之前,我们试想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对你来说非常重要的客户需要和你进行商务会谈,第一次会谈时,客户迟到了;第二次会谈时客户又迟到了;到第三次时,你已经有了心理准备,客户依旧迟到了。此情此景,虽然你仍然会跟客户表示没关系,然后春风依旧地跟他继续会谈下去,但是在内心深处,你对此人的评价早已降到及格线以下。如果有可能,你会选择再也不与这个客户合作交流,是的在你看来,迟到就是浪费生命,何况还是因为别人的原因,浪费自己的生命。
画面立转,迟到的人从客户变为你自己,这时候你心里已经有了三个理由:第一天是因为闹铃没响;第二天因为堵车;第三天则是因为身体不舒服。无一例外,这三个理由都指向了外界环境。这种用两种不同的标准来看待自己和别人的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归因谬误。即别人失败或者出错则是人品不好;别人成功则是走了狗屎运;自己失败则是外界因素的干扰;自己成功则来自于自己的不屑努力。
毫无疑问归因谬误降低了我们学习效果,因为它会让我们分不清什么才是导致自己失败的原因,什么才是我们成功的关键因素。一旦分不清这些,我们踩过的坑会继续踩;成功经验也无法归纳,至于优化更是无从下手。
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的归因谬误,更本质的在于我们分不清自己和自己的行为。我们常常将别人对我们的指责看成是对我们人格的侮辱;做事失败则意味着我们做人失败。进而导致我们害怕做事,因为做事越多,犯错的几率越大,自己则越痛苦。以前在节目中,看到李敖骂一个人:我不仅骂你是个王八蛋,而且可以证明你是个王八蛋。很明显李敖能够清楚地知道——人和人的区别。
因为我们分不清自己和自己的行为,所以别人反驳我们的时候,我们会立马面红耳赤,进而争论不休。这种心态特别不利于我们学习,因为学习的本质就在于对过往经验解读方式的不同。而正常情况下,遇到不同,我们就会暴躁起来,这种状态下还谈何学习。
学习的正确姿势就是要分清自己和自己行为的区别,遇到不同论点或观点时,我们应该首先想一想这个观点或论点,有什么优点,还可以运用到其他什么地方去。当我们习惯这种做法之后,会发现一个特别不一样的世界。不仅是因为在你眼中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好,而且在于会主动思考自己接收到的每个信息。
下次再进行学习时,需要摆出正确地学习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