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无问东西》
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
作为一部献礼清华大学100周年校庆的影片,它确实是一碗浓郁的鸡汤,足够煽情,足够让人热泪盈眶。但它也确实是一部好电影,能够让我们重新开始思考“我要如何过这一生”这个难题。
我们这一代人,身上背负着太多标签—精致主义、利己主义、实用主义、佛系、丧……这些标签无处不在如影随形,无时无刻不在定义着我们,让我们逐渐迷失自我,逐渐成为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
.
影片中的张果果这一段现代职场故事,既是开头也是结尾。它让我们从今天的生活出发,历经不同的时代,看那时候的青年人如何生活,怎样选择,看他们在各自的时代中如何勇敢地盛放青春,如何坚守初心。然后我们从家国破碎炮火纷飞中回到现代,试图思考,我们要如何与内心的自我对话?我们怎样才能坚守一个独属于自己的理想国?
他们已经这样活过了—勇敢、肆意、真心、真实。
那我们呢?
在当下,似乎我们都沿着一条既定路线走着圈—好好读书—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结婚生子—退休在家带下一辈孩子,一辈子做一颗坚不可摧的螺丝钉。
好像我们天生应该如此。
可是我们不应该是这样的啊。
不管我们有着怎样的社会身份,难道不是都需要向光而生,努力地向上生长,然后蓬勃,盛开的吗?向周围展示独特的自我价值和良好的生命力,并且拥有足够可以安置内心重量的空间。
而电影里有一段讲述人生真实感的回答。
民国时期的学生吴岭澜拥有超越常人的文科天分,但是他选择了理科,因为“最好的学生都念实科。”可是他在大学里学得十分痛苦,考试时常常国文和外文满分,物理化学却不及格。
当时的校长梅贻琦则告诉他“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之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你的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
“什么是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到什么,和谁在一起。如果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和平和喜悦,那就是真实。”
但是吴岭澜还是想不通,他郁郁不得志、离群索居。
后来,在一次泰戈尔访问清华的时候,做了一次演讲,谈到了“对自己真实“。吴岭澜终于决定转中文系,遵循内心的渴望,直面真实的自己。
后来成为西南联大文学教授的他对学生说道:“原来这些卓越的人物,也认为花时间思考这些,谈论这些,是重要的。今天,我把泰戈尔的诗介绍给你们,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岁月里,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
后来在联大,吴岭澜和沈光耀的相遇,教给沈光耀关于生命和真实,于是他也遵循内心的呼唤,毅然走上战场。
.
电影中的另一个时代—身处边疆云南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一个传奇的大学,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从1937年11月抗战伊始,北平沦陷,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并迁,先至长沙,后至昆明,直到1946年复员北返。
8年11月间,毕业生3000余人,其中诺贝尔奖2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4人,两弹一星授勋者8人,两院院士171位以及100多位人文大师。
电影中先生的长衫,女学生的旗袍,男同学的中山装,在阳光和土坡与茅草房旁肆意张扬。
他们在炮火连天中,笃定自信,守一方知识的火种,在苦难中传授知识的至高和生命的不止息。
是在“跑警报”的呼啸声中,是在大雨打在铁皮屋顶上的轰隆声中,是在大雪后湖边的提琴声中。
他们逃命不忘带着化石标本和著书手稿,在泥土洞里,席地而坐,随时开课,拼命汲取知识的甘甜。
这是何等的大学精神!“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回看如今,我们的大学时光。即使我们改变不了这个世道,起码我们可以选择坚守初心吧。
电影通过几个不同的时空的年轻人,不约而同地选择听从内心—王敏佳被批斗的时候李想没有站出来,在陈鹏“逝者已逝,对活人好点吧”的劝说下,他怀着愧疚的心情去支边,一次危难中他牺牲自己救了张果果的父母—怀着感恩之心的他们养育了善良的儿子张果果,后来张果果尽全力救助四胞胎家庭。
.
梅贻琦校长开导学生吴岭澜遵循内心,选择自己热爱的文学系—成为联大教授的他又把真心和真诚教授给了沈光耀。
依然弃笔从戎的飞行员沈光耀,一次次在炮火中为孤儿投下救命的粮食,靠着这些陈鹏才没有饿死在战争中,后来他成为两弹一星核工程师,并且不顾一切地托起了在批斗中奄奄一息的王敏佳。
就像蝴蝶风暴效应一样,你的每一个选择都可能成为别人的光。
所以,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如何与真正的自己相遇?年少的你,如何放光?
沿着电影的足迹,让我们好好思考吧。
.
献给珍贵的你。
.
“看到的和听到的,经常会令你们沮丧,世俗这样强大,强大到生不出改变它们的念头。可是无论外界的社会如何跌宕起伏,都对自己真诚,坚守原则。内心没有了杂念和疑问,才能勇往直前。”
“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影 片 信 息———————
无问西东
中国(2018)
豆瓣评分:7.6
导演:李芳芳
主演:章子怡 黄晓明 张震 王力宏
特别推荐:纪录片《西南联大》《先生》
谨记那一段艰苦又辉煌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