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我们可能或多或少都受到过一些不公平的对待,比如:被指责、被过于严格地要求、被控制、被溺爱、被忽略、被同伴嘲笑排挤、甚至被信任的人抛弃和伤害等。
我们为了适应当时的环境会发展出特有的性格、观念和应对方式。而当我们长大以后,过去的模式往往已经不再适合,但我们仍然容易选择熟悉的模式,我们仍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局限或干扰。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人们成长的动力是克服自卑。他写了一本很经典的《自卑与超越》。这他是从心理动力的角度来谈的,而如果从更具体的性格因素来看,我们需要超越的其实远不只是自卑。
杰弗里·扬我们还有更多需要克服的性格陷阱。美国心理治疗家杰弗里·E·杨(Jeffrey E.Young)发现并提出了18种性格陷阱,比如:过度屈从、自我牺牲、被遗弃感、过度警惕、失败感、无力感、情感隔离、自制力不足、社交困难等。这些性格陷阱通常是在我们童年时形成的,并在我们成年后仍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这些性格陷阱就好像是电脑程序一样被写入我们的大脑,心理学将其称为图式,其影响着我们的三观与行为模式。这些性格陷阱有些处于我们的潜意识层面,所以我们察觉不到,还有些则成了我们的核心信念,所以我们轻易动摇不了。
儿时曾陷入性格陷阱的人,长大后仍然会不同程度上重复儿时的模式,或者因为过度补偿而走向相反的极端。比较常见的例子有:很多童年时经常被父母挑剔的人,长大后选择了挑剔型的伴侣,或者他们自己成了爱挑剔的人。童年时,在道德层面被过高要求的人,长大后总是过度地自我牺牲等等。
这些人对于自己的行为表现会找出很多合理的解释,比如:认为爱一个人就该接受对方的挑剔,或者认为人活着不能总想着自己。这些解释听上去合理,但他们在生活中往往会接受甚至制造一些原本不必要的困扰。如果我们想让自己的生活更和谐、更轻松,我们就需要解决那些童年时遗留下来的部分,避开那些性格陷阱的束缚和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