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梵音译(Arhat)。含有杀贼、无生、应供等义。杀贼是杀尽烦恼之贼,无生是解脱生死不受后有,应供是应受天上人间的供养。是伟大的佛陀得法弟子修证最高的果位。已了脱生死,证入涅槃(无生)。堪受诸人天尊敬供养(应供)。于寿命未尽前,仍住世间梵行少欲,戒德清净,随缘教化度众。
阿罗汉,即自觉者,在大乘佛教中罗汉低于佛、菩萨,为第三等,而在上座部佛教中罗汉则是修行所能达到的最高果位。
隋唐以来,不少画家画过《罗汉图》,宋代更为盛行。画《罗汉图》不是用以供奉礼拜,而是为了欣赏,是把宗教题材世俗化,可以说,这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大变迁。
罗汉像多是耳戴金环,丰颐悬额,隆鼻深目,长眉密髯,服装与配饰具有异域色彩。五代之后,中国画家吸取我国传统人物画风格来画罗汉像,使具有宗教色彩的罗汉中国化。
五代 贯休 《十六罗汉图》
宋 李嵩 《罗汉图》
宋 周季常 林庭圭 《五百罗汉图》
南宋 周季常 《天台石桥图》
南宋 林庭圭 《罗汉洗涤图》
宋 刘松年 《罗汉图》
宋 勾龙爽 《罗汉图》
元 赵孟頫 《红衣罗汉图》
元 佚名 《十八罗汉图 》
明 丁云鹏 《罗汉图》
明 赵修禄 《罗汉 图》
明 陈洪绶 《罗汉图》
明 宋旭 《罗汉图册》
明 戴进《罗汉图》
明 仇英 《临贯休白描罗汉图》
明 吴彬 《罗汉图》
明 吴彬 《五百罗汉图》
明 张宏《布袋罗汉》
清 石涛 《罗汉图》
清 髡残《岩穴栖真图》
清 归庄 《罗汉图》
清 金廷标 《罗汉图 》
清 姚文瀚《伏虎罗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