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已启动重污染天气橙色预警,从11月30日中午12点起,我市将开始实行单双号限行……”
“限行”之声流传已久,谁曾想,今日终于官宣。声势浩大,如平地惊雷,来势汹汹,让人难以招架。
这不,通告一出,舆论哗然,尤其是几个公众号的留言板块,更是成为滔滔舆论的“重灾区”,大有鼎沸之势。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
平时留言不多、安静祥和的太行日报公众号,突然间访问量暴涨,大家更是直抒胸臆,纷纷表达意愿,在留言版里留下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褒誉者占据半壁江山,个个摩拳擦掌,蓄势待发,誓要为“晋城蓝”出一份力,那舍我其谁的勇气令人动容。他们眼中的限行活动,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既能很大程度改善市区出行拥堵不堪的现状,又能改善空气质量,还大家绿水青山,同时也可以唤起大家共建美好家园的热情与责任。一举多得,何乐不为?
不过,限行背景下更多的还是忧虑者。忧从何来?一言以蔽之:不便。在肯定管理部门限行政策的同时,大家叫苦不迭,抱怨决策者“一刀切”。各大网络空间质疑声有之,担忧声有之,愤懑声亦有之,“声声”不息,响彻耳边。“限行了,每天晚上下夜班回不了家了”、“大冷天接送孩子上下学怎么办,太不现实了”、“公交覆盖不全面,有些地方不好打车,也没有公交”、“在乡下上班一周,回一次家居然还限行了”、“公交免费了,但是更拥挤了,很多站点公交不停靠站就直接走了”……
这让我回想起晋城初秋十月的好天气。蓝天澄澈,一碧如洗,白云流转,日丽风清,人心欢畅。那段日子,大家对头顶的蓝天啧啧赞叹。这一抹蓝,百姓祈盼已久,如今适时而现,真乃众望所归!有了这一方好空气,受益的到底还是一方百姓。出行再也不必裹粽子般严丝合缝,毕竟“罩不离口”的日子,总觉得闷不透风喘不过气来。谁不想大口大口呼吸四周风里的香气?谁又不艳羡那流水潺潺、风吹稻花香两岸的世外盛景呢?
可我们没有理由去谴责他们。并不能因为对限行政策提出质疑,就指责他们偏私狭隘、没有环保大局观。作为尘世中人,我们都深谙生活不易之理。辗转城乡上下班,接送孩子上下学,寻医问病,还夹杂时不时的突发状况……没有一点点防备,一下限了行,难免让政策陷入争议的漩涡,让百姓陷入怨愤的境地。
虽然管理部门出台政策之前,已然在尽最大可能考虑限行后果:主城区27条公交线路限行期间全免。而显然,这一措施还是未能最大程度方便市民出行,以弥补限行带来的诸多不便。质疑声万变不离其宗,建议政策不能“一刀切”,还是应该和北京等大城市的限行措施取取经。比如,可以分时段限行,早上6点至晚间10点期间限制单双号,其余时间应允许自由通过。比如,完善公交出行系统,加大公交发行密度,甚至适当延长运行时间。
应该说,对于双脚踩在大地、身在红尘凡世中的市民提出的意见,管理部门理应科学筛选、合理采纳。毕竟限行,限的是黑色污染,限的是超高排放,而非百姓的便利生活。正所谓“实践出真知”,管理部门出台单双号限行的初心不容置疑,甚至敢于推行这项晋城史无前例的改革之举,更诠释着城市管理者面对困难勇挑重担的大气魄,而及时在网络公众平台开辟专栏,征求市民出行意见,谁说不是管理者广开言路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的善举呢?我们又何愁这一政策不能更好服务于民呢?
其实,我想说的是,改善环境质量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更非三人五人之力。作为共享丹河水哺育的同城人,我们的命运休戚相关,在黑色污染无孔不入的浸透下,谁都不会是那条“幸运”的“漏网之鱼”。如今,当环保压力降临在这个城市上空,管理部门的社会责任固然不可推卸,而我们每个市民也必然要担负起属于我们自己的那一份使命,这一点,当仁不让。环境保护,匹夫有责。“匹夫”二字,不是指除“我”之外的别人,而是首先应该包括“我”自己。晋城蓝的重现,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添砖加瓦。环保到了紧急关头,需要这座城市的人们携手并肩同舟共渡。这不仅仅考验着执政者,更是对我们百万市民的庄严大考。限行政策作为管理部门紧抓环保的重要一环,必然会在我们普通市民身上产生回响。我们应该多一份理解与包容,去逐步适应政策带来的暂时不便。或许,当蓝色重现,并持恒留存,我们才能真正意识到,我们究竟拥有了什么。
今日限行第一天。晚间六点下班后,从金村坐5路公交回城里,一路畅通,限行的感觉真好!正值下班高峰期,平素间颠簸70分钟的路程,这下40分钟居然就回到家中。没有了堵车带来的忧肠百结怨声载道,每一日,都是幸福日。每一趟车,都载满知足,和乐。
相信通过此次限行,收获的不仅是晋城蓝,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市政部门,都会从中学到点什么。或许,是科学民主的城市治理之道,或许,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与担当,又或许,是放下暂时的享受与便利,俯首躬身为这座城市真正做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