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样的行为:看到朋友圈里有人转发可以免费领礼品的信息,你也会跟着转发。
这两天,朋友圈里很多人在转发一个消息,小米官方赠送空气炸锅,有快递箱子图片为证。我看到一位平时不怎么发圈的朋友发了这条信息后,立马就转发了。很快,我看到连锁反应。有人私信我说这是假的,更多人来确认这是真的假的?我立刻意识到这样做法不妥,果断删除这条朋友圈。
你是不是有过类似的经历?
斯坦福大学博士、行为设计学创始人福格经过20多年研究发现了人类行为的背后规律,设计出一个适合所有行为的模型——福格行为模型:B=MAP,并出版《福格行为模型》一书。
书中提到:
福格行为模型展现了行为的3个通用要素,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这个模型所依据的原理,向我们展示了这些要素共同发生作用,驱使我们采取行动的过程,了解福格行为模型,你就能分析具体行为产生的原因,而不会再把自己的行为归咎于错误的原因(比如性格缺陷或不够自律)。你也可以用这个模型设计出一套能促使自己或他人改变行为的方案。
B=MAP
当动机,能力和提示同时出现的时候,行为就会发生。动机是做出行为的欲望,能力是去做某个行为的执行能力,而提示则是提醒你作出行为的信号。
B代表行为,M代表动机,做事情的欲望,我想做;A代表能力,完成事情的执行能力,我能做;P是暗示,提醒做事的信号,像是一个开关,有了这个暗示,行为就开始,没有这个暗示,行为就不会发生。福格博士认为,三要素必须同时具备,行为才会发生,缺一不可。
分析一下这个行为的三要素。动机是想要得到空气炸锅,确切地说想免费得到空气炸锅。能力是转发一下朋友圈,举手之劳,不费吹灰之力。提示是看到其它朋友发圈。三个要素同时具备,转发朋友圈这个行为发生。
后来为什么删掉呢?这个行为的三要素是什么?
动机是被朋友们质疑,觉得这个信息不靠谱,这是其一。其二是不想破坏自己的人设 ,我不是那种沾小便宜的人。其三,维护我朋友圈的纯净度,我发圈并不多,发的信息肯定是正能量的,这个信息和我朋友圈信息不匹配。能力和发圈的能力一样,举手之劳。提示是朋友提醒,和发圈的提示一样。
以上是用三要素分析的个人行为。接下来我们用三要素分析一下
骗子是如何引导人们进入这个圈套的。
首先他们利用了人们沾小便宜的心理动机,发圈一次可以领到高价值的空气炸锅,回报度大大高于付出,真的很值。其次利用人们对品牌的信任度,这次是小米官方,下次是屈臣氏搞活动,再下次可能是市场上其他家喻户晓的品牌回馈客户。第三,利用人们对朋友的信任度。加好友的几乎都是认识的人,不是同事就是朋友或家人,彼此之间信任度很高。尤其是那些平时很严谨的人转发这条信息后引发的振动更大。
其次,这个行为的难度很低,转发朋友圈只要动动手机即可。
最后,提示随时随地随处可见。现在人们利用微信的频率太高了,没事打开手机刷刷朋友圈几乎成了每个人的潜意识习惯,只要人们打开微信开始刷朋友圈,这个提示就会跳出来。
三个要素同时具备,转发圈的行为必然会发生。
如何消除转发这样信息的行为?书中提到
你可以遵循如下步骤,按顺序逐个尝试。如果第一步没效果,那就到下一步,以此类推。
1、检查有没有行为提示。
2、检查有没有行为能力。
3、检查有没有行为动机。
福格说第一步先找提示,提示像开关,没有提示了,行为就不会发生。转发朋友圈的提示看到朋友发了,但是我不能阻止朋友发圈,只能让我自己看不到,关闭朋友圈就看不到了,但为了这一点原因关闭朋友圈,性价比太低。提示消除不了。
其次提高能力上的难度,这个也改变不了,因为这个难度太低了,没有想到其他可以增加能力难度的办法。
最后是降低动机。平时多提醒自己,我是一个相信付出会有收获的人,不相信不劳而获,没有天上掉馅饼的事情,如果有一定是前期自己付出很多,才有厚积薄发的结果。
理解行为,才能影响行为,用三要素分析转发朋友圈这件事情后,期望我们后面减少转发这样信息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