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妈妈,每个人都有很多想要给这个身份贴标签,而其中很多人总会不自觉地加上一个标签“唠叨”,特别是对于小学生的孩子们来说,就更是有人脱口而出——“唠叨的妈妈”“母老虎妈妈”,似乎不给妈妈贴上两个负面形象就对不起他们受过的种种待遇,哪怕妈妈的优点再多,和妈妈的关系在亲密,也总想着“与众不同”地逆向思考一下。
我是个妈妈,也是个啰嗦的唠叨的妈妈;我还是个老师,很多时候也是个啰嗦唠叨的老师,双重身份的叠加下,我就不成了那个最啰嗦的大唠叨了吗!所以,也就经常为我的“妈妈形象”据理力争,务必要让这群学生崽们感受到“妈妈炽热的爱”,然后就常常收获一堆沉默,或者认同我的啰嗦,默认我的唠叨……你看,越是想要证明什么,反而越是容易失去什么。
于是,我就接受我的啰嗦形象吧,我就是个“唠叨妈”,但是唠叨妈也是很难当的啊!唠叨妈也要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不容易啊!
高年级的孩子了,果然还是有想法了,很多时候都能很精确地领会到我的意思,说不上三两句,就不需要我多唠叨了。
班上情况有做不好的地方,我在看到后会提醒他们,“我又要唠叨几句啦”,然后就能有所改变,当它再次发生的时候,我就会真的啰嗦几句,解决这个问题。当班主任的,哪能不唠叨呢!(这个学期,我从班主任转换为副班主任了,可是唠叨的习惯暂时还没改,希望以后能慢慢不唠叨了!)
时不时的,我还会找班上学生聊天,从学校聊到家庭,从学习聊到交朋友,从游戏聊到美食,都会说上几句,一个课间,一节课,都有可能。如果是遇到犯错矛盾要解决,那唠叨的时间就更长了,但自我感觉这个唠叨好像并没有被嫌弃,可能是因为我基本上不翻旧账,也基本上不会对他们咆哮相对,是在说问题先解决办法吧。(当然也有可能是小朋友们没办法,不得不和我解决吧,但我们最后能愉快地告别,就也算是美好的相处吧!)
其实我也经常提醒自己,不要做那个啰嗦的人,但很多时候真的是想着把这个事情拆开了捏碎了讲,那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了那个“唠叨妈”。
嗯,还是可以角色互换一下,让崽儿们变成“唠叨崽”,妈妈当个要被照顾的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