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路”的文章,印象中我已经写过三篇了。
第一篇,是小学三年级左右,有一天独自在家,突然生发了人生的哲思,于是写下了一篇《路》的文章,大意是人生就像路一样,有平坦之路,有坎坷之路,有大路,有小路……还记得那个16开的小横格儿作业本,写了之后还不好意思,藏在桌斗里,后来却怎么也找不到,大概被爸妈当废纸扔掉了。我之所以记得这篇文章,是因为它最接近一次创作,并非记事,也非写人,居然是象征,那是我作为孩子的第一次哲思,这不是冥冥之中有什么注定的,因为每个孩子成长的岁月里都曾有过这样隐秘的时刻。
第二篇,是在2006年左右,那段时间有许多闲愁。有一阵儿,看了胡兰成的《今生今世》,为张爱玲哀惋,又迷上了佛教音乐,某天独自听着《大悲咒》,突然悲从中来,又仿佛若有所悟,于是写下了一篇《我的人生之路》,目的旨在自我的劝慰,劝说自己爱上自己的选择,坚定自己的选择,虽然自己的选择太过幽远僻静,但心自宁静。现在看来,那时的文字总比现在的似乎更宁静幽远,少了许多理性的沉闷,但实质上又少了很多真正的彻悟。那是一篇转折性的文字,建文说,从那个时候起,我终于学会了和我的情绪和解。
我的第二篇“路”最适合来为富超所出的这次主题《未选择的路》做注解,至少是为我的理解做注解。但是人将步入不惑,理解的角度又大有不同,让我今天来说说“未选择的路”,可能我更在乎,在我们时刻面对我们未选择的路时,我们做出了怎样的反应,给出了怎样的态度。
人生总要有选择,有了选择就总会有放弃,有了放弃就一定会有一条、两条、三条,甚至更多条未选择的路。面对那些从未选择,或者已经舍弃的道路,我们会怎么面对?
人,通常会怎么面对?“世界上有两种最美好的东西,一种是已经失去的,一种是尚未得到的。”人生之路也如此,已经舍弃的道路,和尚未选择的道路,让我们觉得最美好,而这不能得到的美好,恰恰是我们痛苦的根源,我们以为现在的一切都不是最好,我们总以为自己舍弃了最好,我们总以为错过了最好。但那些不曾得到的真的都是最好的吗?不过是水中花,镜中月罢了。所有的好都一定是用心经营出来的。错过的东西,因为不曾用心经营,注定不属于自己的美好;而拥有的东西,如果用心经营,总会变得最好。
正如一份爱情。
少年人常常以为,最好的配偶一定是兼具各种内外优点——外表长得好看,家世也要不错,对自己还得很好,品质也没得挑。于是,如果选择了一个尚有不足的配偶,就总觉得自己被迫、无奈、不得已踏上了一条泥泞的小路,放眼望去,除了这条坑坑洼洼的路以外的路都是大路,都是高速,只有自己踩在泥泞里,陷在泥泞里,双腿无力,满腹委屈。
但经历过岁月之后才知道,所有的配偶确实像一条路,有的宽阔,有的狭窄,有的天生高速,有的就是乡间小路,但起初都那么粗糙。可是选择道路的我们自己是什么?我们的选择是什么?其实在我们做出选择的那一瞬间,我们的选择已经照出了我们自身——当我们选择乡间小路时,我们的选择已经显出了我们自己内心的幽深。那就去营造一片花园吧,用时间,用自己的心,去亲自营建一个世界。羡慕高速的远方,既违己心,又违他力,难以顺其自然,双方都会痛苦。何况,谁说只有水泥路的远方才是远方?幽深的小路也可以到达山的深处。各自不同的选择罢了。
但是这个道理,只有岁月最终能告诉我们。再优美的文字也不能,再睿智的别人也不能。只有岁月,大概也不能,唯有在时间里去思考,才能最终获得自己的彻悟——这世界上,选择本身是个中性词。选择的好坏,不过是一种错觉,这种错觉来源于我们选择之后的行动。如果选择之后,我抱怨厌恶沉沦无所事事,那我们获得的坏结果会强化我们对于错误选择的判断;但是,如果选择之后,我思考改变乐观积极努力,那我们收获的好结果会让我们感到选择正确的欣喜。武志红说,人天生自恋,会把事情推向我们的预言,我们对选择进行预言的那一刹那,就已经决定了我们的行为,以及我们的结果。对,不是因为选择本身,而是全赖于我们对选择的“预言”,依赖于我们的感觉;注意,只是感觉,并非判断。
所以,未选择的路,更像是一个象征。它代表着一种不曾获得,它像一块试金石,考验着一个人成熟的程度。
一个不成熟的人,不管选择什么路,都会自以为陷在泥淖里,抱怨彷徨;而一个成熟的人,却会在选择以后,坚定地上路。
何况,这世界上,不管选择哪一条路,终点也都一样,都是通向死亡。所以,在你选择的那条路上,你可以撒满花籽,也可以栽满小树,可以高楼林立,也可以石头满砌,那都是你的路。只有用心经营,才能走出自己想要的那条路,不管别人艳羡与否,鄙弃与否,我们自己满足了。就好了。
用心经营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只一条,难道还不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