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给人知识,阅读给人乐趣,阅读更给人力量。”是的,阅读书籍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书本里的故事或道理,让我多一个维度去看待事情,引领我走向全新的自己。
记得,在农村读书,除语文数学书以外,就没有接触其他课外书,当地的商店都很少,更别谈书店,没有什么书可以买可以看。
在小学阶段,我的第一本课外书,就是我姐的一位同学在神学院借了一本《永远的微笑》。看到封面有个女生头带学士帽,脸上露出迷人的微笑,很想翻翻看书里讲什么,看了才知道原来这是一本回忆录,现在脑海里还清晰记得书中描述的场景,这位父亲写到她女儿预感到自己即将离开世界,跟家人讲换一身干净的衣服,交待了一些后事,坦然的面对死亡。在当时让我非常震憾,小小年龄能有如此强大的内心,对死亡能如此坦荡。在书中她父亲描述女儿生前帮助他人,平时言行善举的点滴回忆,无形中影响着我的人生价值观。
读大学时,我开始接触越来越多的书,也喜欢逛书店。但是最有印象的还是姐姐从北京带回来的那些中外名著,我看得如痴如醉,也为我的阅读之路开了一扇门。
印象最深的那几本是:
《钢铁是怎样炼成》中作为革命战士的保尔.柯察金在英勇的奋斗和艰苦的劳动中,在刻苦的学习和严格的律己中,磨炼了坚强的意志和刚强的性格。曾经他说过这样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他的信念如此之强大,也深深的影响着我。
《鲁滨逊漂流记》主人公鲁滨逊·克鲁索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一生志在遨游四海的故事。一次在去非洲航海的途中遇到风暴,只身漂流到一个无人的荒岛上,开始了一段与世隔绝的生活。他凭着强韧的意志与不懈的努力,在荒岛上顽强地生存下来,在岛上生活了28年2个月零19天后,最终得以返回故乡。鲁滨逊在海岛上的经历代表了人们心中的梦想——凭借自己的双手人们也能创造出自己理想中的人间乐园。当我大学毕业后独自一人来到陌生的城市,这本书给了我勇气,开始全新的工作和生活。
路遥的《人生》小说,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描写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构成了其故事构架。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路遥似乎在带领我们观察一座座陕北农村的现实村落和客观生活,实际上是在引导我们去体验隐藏在这些善良的普通民众身上的伟大情感和优良品德,肯定了传统美德为行为准则而不断进取的追求意识和奋斗精神。开始重新认识社会,会去思考人生。
余华的《活着》小说,围绕福贵的一生承受着巨大的苦难,父亲粪缸上掉落摔死、母亲重病身亡、妻子生病而死、儿子献血过多而死、女儿产后大出血死亡等等。描述一件件死亡的故事,亲人的不断离开为福贵的一生带来了不间断的苦难。作者将所有的灾难全部集中在福贵一人身上,更能够引起读者对福贵的悲怜,震撼读者的心灵,越是描述主人公的苦境,越能体现出活着的意义和本质。面对不间断的苦难,福贵找到了缓解苦难的方法,那就是“忍受”忍受亲人的离去留下的悲痛,以忍受的方式不断与死亡抗争,只为了活着而活着,这是一种使命。作者想要传达的是生命中不存在幸福与不幸,生活就是静静的活着,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是生命的一种状态,人只有活着才有资格去经历,在死亡和苦难面前,我们要敢于直面,这也是生的一种使命,感受人生的辛酸苦辣,这就是活着。
阅读正悄无声息的改变着,从一个个故事中感受到虽然时空不同,但是人生的道路是相近的,也在一点点影响着我,拓宽人生的宽度和厚度。体悟到阅读他人的作品,激发精神的力量,启迪智慧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