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的一些地方和部门中,“不出事”俨然成了一种处事原则,然而这种看似求稳的心态,却往往容易滋生出诸多问题,最终导致事与愿违,反而更容易出事。
“不出事”心态往往伴随着不作为、慢作为的懒政行为。当官员们一心只想着如何避免被问责、躲开舆情风险时,他们会对工作中的诸多问题选择视而不见,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本该积极去推进的项目搁置了,需要及时解决的民生难题被推诿了。比如在城市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中,本应积极协调各方,争取资金、规划方案,尽快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但秉持“不出事”心态的工作人员,害怕在协调过程中出现矛盾,担心改造万一出现瑕疵引发群众不满被问责,于是能拖则拖,使得老旧小区居民长期生活在基础设施老化、环境糟糕的状态里,居民的怨气不断累积,最终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投诉和舆情风波,这恰恰违背了最初“不出事”的初衷。
这种心态还会让创新的脚步停滞不前。工作若要高质量地开展、不断进步,创新是必不可少的驱动力。可一旦陷入“不出事”的思维陷阱,大家都不敢去尝试新的方法、探索新的路径,因为创新意味着有风险,有失败的可能,而这是一心求“不出事”的人所不愿面对的。以企业的发展为例,如果管理层都是只求稳,害怕新产品研发失败、新市场开拓不利带来损失,从而固步自封,那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快就会被那些敢于创新、积极进取的同行超越,企业的经营危机也会随之而来,最终“出事”是大概率的结果。
此外,“不出事”心态容易在团队中形成一种消极的氛围。当一个单位里的人都将“不出事”奉为圭臬时,积极主动、担当作为的正能量就会被压制,大家相互推诿、敷衍塞责,工作效率低下,长此以往,整个单位的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削弱,面对突发的紧急任务或者复杂的工作局面时,根本无力应对,只能任由问题恶化,最终酿成大的事端。
要匡正这种“不出事”的不良心态,一方面需要完善问责机制,让真正干事的人有底气、有保障,消除他们害怕因正常工作失误而被过度问责的顾虑;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对敢于担当、积极作为、勇于创新的干部给予表彰和奖励,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同时,也要强化干部的思想教育,让他们深刻认识到只有积极履职尽责,在正确的道路上奋勇前行,才是真正能“不出事”的长久之策,而绝不是靠消极怠工来维持所谓的“平稳”。
总而言之,“不出事”不应成为不作为的挡箭牌,唯有摒弃这种错误心态,真抓实干,才能真正让工作顺利开展,避免真正的“出事”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