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事”心态是一种消极且有害的工作观念。这种心态首先是对责任的逃避。工作本就伴随着风险与挑战,以“不出事”为目标,实则是不愿担当。遇到问题就绕着走,把可能的创新与突破拒之门外,严重阻碍工作的进步。“不出事”的心态也体现出一种短视,只关注眼前的平静,却忽略了长远发展;长此以往,问题积累,就像隐藏在暗处的炸弹,总有一天会爆发,对整个工作体系造成毁灭性打击。
从团队层面来看,“不出事”心态具有传染性。一人如此,可能导致整个团队士气低落,大家都安于现状,不再积极进取,使得团队失去活力与竞争力,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逐渐被淘汰。且这种心态反映出对工作价值的误解,工作的意义不仅在于维持稳定,更在于创造价值、推动发展,“不出事”心态完全背离了这一初衷。
纠偏“不出事”心态、让党员干部担当作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思想引领方面。加强党性教育是关键。通过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强化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让他们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使党员干部从思想深处认识到担当作为的职责所在,摒弃“不出事”的错误观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引导党员干部深刻领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认识到真正的政绩是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为地方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例如,通过宣传优秀党员干部事迹,为他们树立榜样,激励更多人主动担当。
制度建设方面。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科学合理、全面客观的考核体系,不仅要看工作有无失误,更要看工作的实际成效、群众满意度等诸多因素。对于那些积极担当作为、工作成效显著的干部给予表彰和奖励,包括晋升机会、荣誉称号等;对存在“不出事”心态、无所作为的干部,进行相应的批评教育和组织处理。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明确可以容错的具体情形,比如在改革创新、推动重大项目过程中,因先行先试出现的一些非主观性失误。为敢于担当的干部加油鼓劲,让干部们没有后顾之忧,放心大胆地开展工作。
监督管理方面。加强日常监督。充分发挥纪检监察部门的作用,对党员干部的工作状态进行动态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出事”心态的苗头性问题。强化群众监督。拓宽群众监督渠道,如设立举报信箱、开通网络举报平台等。群众对于干部的“不作为”行为能够及时反馈,促使干部积极作为。